虎入平陽 護人間

姬旻若 |2010.02.13
1595觀看次
字級

都說「虎落平陽被犬欺」,但是,在中國文化裡,自從秦漢以來,龍飛天,虎入民間,卻成為人類抵禦災害和邪惡的吉祥物。不少鄉村人家墻上顯赫的位置,都懸掛著虎圖。
  虎躍牛歸,萬象更新,漢聲出版的《大過虎年》:從商周到春秋戰國,虎的紋飾主要為上層統治階級所享用,王族用虎皮做車飾、旌飾、冠飾,官員出街入巷也要打出驅散人群的虎頭牌,擺出虎駕、虎威。

  擔負著驅災保吉重任的「虎」,活躍於生活之中,在居家環境,有掛於廳堂或屋門的「鎮宅神虎」,貼在窗戶、箱櫃上的剪紙虎,還有釘在院門上的虎頭鋪首等。
中國娃娃戴虎頭帽,掛虎圍涎,穿虎肚兜,踏虎頭鞋,抱布虎,睡虎枕,蓋虎褥子,從頭到腳都在「虎」的保護之下,真是虎虎有生氣!歲時節慶、禮儀習俗中,虎的表現更是精采紛呈。黃河人家生喪嫁娶少不了虎饃,是驅邪求福和維繫人際關係必備物品。
甚至到了端午,各地婦女又以巧手製「艾虎」,祈願虎鎮五毒,保家平安。

文字間遇見虎
  在中國的文學作品裡,也不乏與虎相關的素材。《後漢書》記載,漢朝有兩個叫宋均、劉昆的地方官,為政有方,因盡除境內的惡虎而政績卓著。這個史實後來以虎渡江的名義鐫刻史冊。惡虎渡江而去,百姓安居樂業。
 
「狐假虎威」這個故事,並沒有諷刺昭奚恤將軍和楚宣王的意思,只是說明昭奚恤的威勢是靠楚宣王建立的。後來,人們把「狐假虎威」當做成語使用,比喻靠著別人的權勢來做威做福。

《戰國策》裡講述著「三人成虎」的故事: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當然不信。」龐恭再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又追問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麼多人都說看見了,肯定確有其事,我不能不信。」

佛教典故裡有捨身飼虎的故事,而「虎項金鈴,解鈴還需繫鈴人」,也是個充滿智慧的典故: 若干年前,在金陵城西清涼山上的一個寺院中,秋日的陽光,躲過了黃葉的遮擋,瀰漫在香火的氣息裏。方丈法眼禪師,道行高深,慧眼識人。寺中法燈和尚性情豪爽灑脫,不肯好好念經,大眾瞧不起他。但法眼禪師卻對他另眼相看。

一天,法眼禪師在宣講佛法以後,問僧徒們:「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著一隻金鈴,你們說誰能解得開?」眾弟子瞠目結舌,抓耳撓腮。這時,法燈正好從外面回來,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很容易。這個金鈴是誰繫上去的,誰就一定能解下來。」不認真念經的法燈不愧被法眼方丈偏愛,只答一題便顯出不同尋常。

巷弄裡尋文化
  藏身在八德路巷弄裡的漢聲出版社,外表如公寓般,只有小小燙金的招牌,低調地標誌出它的所在。在這平實的漢聲巷裡,有一群人為了傳承民間文化、出版優質兒童讀物,默默耕耘了整整三十多個年頭。

三十多年來,漢聲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從台北到黃土高原、到雲南、四川、新疆、西藏……並走遍世界各大書展,向傳統手藝人、兒童教育專家請益,不僅留下令世人驚艷的工序記錄、詳盡的民間藝術調查,更出版了一本本像《漢聲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等膾炙人口的好童書。

自一九九三年起,漢聲雜誌每年出版以當年生肖為主題的「大過新年」系列海報書,將三、四百幅的傳統吉祥圖樣,編輯組合成十二張精美年俗大海報。
「海報書」看似是書,其實是將十二張利用特殊方式裝訂成書的形式,平常放在書架上收藏,翻開即可一張張撕下利用;封底裡並有剪紙技法供讀者參考。讓這份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民間藝術,不僅只被當作老古董欣賞,人們可以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恢復民間藝術最初的意義。

  近年來,漢聲更將民間藝術化身為產品,精心挑選不同民間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漢聲的出版品,都收納在「漢聲巷」這間村店裡,取名為「漢聲巷」,並以民俗學家送給漢聲人的「村店出好酒,陋巷有高才」自許,在這條巷子裡繼續為守護民間傳統文化而努力。

五福圖

清.福建漳州版畫


景陽崗武松打虎

江蘇桃花塢版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