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情, 中國心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大陸,盡自己的力量留下了實質的回饋。趙樸老將大師所捐贈的大型巴士二輛,編印在佛協刊物上紀念。此後,大師一直很關心當地的佛教發展,除了按期寄贈《普門雜誌》、《覺世旬刊》至大陸外,還為大陸佛學院提供十二萬人民幣的獎學金(每人六百元,共二百名),幫助大陸培養佛教人才之用。又將歷經二十年新編的《佛光大辭典》版權無條件給予當地以簡體字出版,希望以此對大陸佛教的逐步復興聊表寸心。
一九九二年華東、華中大水災,世界各地佛光會和大師發起捐款賑濟,共同捐助了五十萬美金,其中有的是託紅十字會代為發放,有的是託殘障協會鄧樸方先生發放,還有十萬美金是請中國佛教協會代為發放。為此,樸老向大師發自肺腑的讚許︰「您那十萬美元不僅替中國佛教協會增加了面子,更讓各地的道場得到了救助,所以,國家、人民、佛教會都非常感謝您。」
一九九四年,大師在參觀南京金陵刻經處時,當場捐助一萬美金,同時又允諾幫助發展軟硬體設備,引介台灣的印刷公司,助其在印刷技術上有所更新、進步。
在文化方面,佛光山除了與大陸學者合作《佛教百問系列叢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一百三十二冊之外,並將獲得金鼎獎的《佛光大辭典》八鉅冊以不收版權費的方式,交由中國佛教協會在大陸發行。
大師又提出舉辦「海峽兩岸佛教學術會議」的建議,雙方並同意由(北京)中國佛教研究所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合辦。樸老則將自己主編的《西安佛教彩塑》、《佛教嘉言錄》和《俗語法源》等三本書授權給佛光出版社在台灣發行。
佛光山與大陸學術方面的交流,繼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九○年八月主辦「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為台灣首次主動探訪之舉;又委派依淳、依昱法師於同年十月八日參加敦煌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一九九三年四月三日,邀敦煌科學研究員甯強至佛光山講演;同年五月二日,招待上海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參觀文化事業;六月二十六日,中國人民、北京、南開、吉林等大陸二十多名校長及教授學者至佛光山與大師座談,此後陸續有大陸學者來佛光山訪問,這也說明了佛教成為了海峽兩岸交流的最好溝通橋樑。
在國際佛教的拓展方面,因考慮到世界的佛教徒人數以中國最多,而目前的「世佛會」也是當初太虛大師促成等因素,星雲大師曾建議樸老起來號召成立「世界佛教總會」來發揮佛教的影響力。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三日,星雲大師致函樸老,向他稟告四月二十九日於東京召開國際佛光會第四屆理事會中,經全體決議通過,禮聘樸老為該會榮譽會長,大師更誠懇表示,希望將來能禮請樸老來出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榮譽會長,藉此因緣讓全世界五百萬的佛光人,都能關心神州大陸的建設和佛教的復興,相信中國的富強,必定能帶來全世界的福祉!可惜當時因受限於大陸的宗教政策,因此未能成功,這是他們兩人都引以為憾的事。
趙樸老人雖在大陸,但對台灣佛教界的動態非常關心,當他得悉星雲大師奉獻三百萬的稿費所得給天主教、基督教籌辦的民間社會團體之後,一直讚歎有加。
對於七號公園的觀音像能夠藉助星雲大師的力量圓滿解決,他也顯得欣慰萬分,他還特別留意《普門雜誌》以及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動向。當他知道為了籌建佛光大學,佛光山和佛光會的僧信眾發起托缽興學活動,藝文界有心人士們共同發起文物義賣來成就此一佛教盛事時,樸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樸老是一位詩詞書法大家,在大陸,他的題詞、題詩、題字隨處可見。他最樂於為寺廟道場書寫詩詞,卻不曾見他為商店寫過任何招牌。在得知大師將他的一幅墨寶在台灣為籌建佛光大學義賣得款台幣五十六萬後,樸老相當高興,因為辦一所佛教大學也是他久遠以來一個大心願。
佛骨梵音,共創盛事
關於他們二老,不但同時對佛教的教育事業發心貢獻,就是星雲大師與嚴寬怙居士共同在大陸捐建的百家以上之希望小學,也是樸老所欣見樂聞的好事。
如同樸老所說,佛教一切都是講究因緣,在〈贊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詩〉中,樸老提及了一段有關佛指舍利的紀錄:一九八七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時,佛協前往石經山雷音洞迎佛舍利,同日得陝西人民政府電告法門寺塔下發現佛指舍利及其法物,從唐朝咸通十五年(八七四)深藏地下長達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聖物終於重見天日。一九八八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法門寺正式對外開放,翌年,星雲大師首度返鄉探親弘法,當時趙樸老即邀請大師前往法門寺共瞻佛指舍利,十多年來,星雲大師心繫佛指舍利蒞台供奉巡禮之念。
適逢因緣成熟,大陸佛教界和有關方面為了尊重台灣佛教界的信仰,欣然同意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經各方積極努力,以及大陸有關人士奔走,終於敲定恭迎佛指舍利蒞台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達成佛指舍利來台供奉協議,並成立台灣地區佛教界恭迎佛指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推舉星雲大師擔任主任委員,統籌所有事宜,在十方因緣成就下,促成了二○○二年迎請佛指舍利蒞台巡禮供奉三十七日的盛事,此舉終於了卻了大師多年的心願。
當樸老周遊各個佛教國家,聽聞當地誦經梵唱,沈穩莊嚴,相比之下,中國經懺的花俏、流俗,讓他產生改革之想,回國後,立即囑咐佛協整理出一套中國的標準梵唄,供各寺院依循。
因聽說佛光山叢林學院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唱,樸老非常肯定這種將佛教的傳統音樂加以藝術化的作法。
二○○三年十一月,享譽世界的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次在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劇院的演出,無論是唱誦音聲、舞台設計、舞蹈國樂的完美配合都重重地震撼了大陸各界人士,讓每一位聽眾都深刻地感受到梵唄音聲的清淨和諧的意境,以及佛教音樂的樸實柔和之美。
有鑑於此,二○○四年三月,大陸佛教界邀請台灣佛光山攜手合辦「海峽兩岸以及中華佛教音樂展演」,由兩岸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八大名寺百餘位僧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美國洛杉磯柯達劇院、加拿大英女皇劇院聯合演出佛教梵唄。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擔任團長,名譽團長則由星雲大師擔任。
星雲大師表示,台灣佛光山梵唄中的海潮音,就是他在五十年前和一些同道們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在台灣有了新的發展和演變。兩岸人民同文同種,路途雖遠,但血脈相連,雖有山海阻隔,但佛緣一致。通過兩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使兩岸梵唄能夠首次進行同台交流展演,繼而將中華優美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不僅在美洲寫下歷史的新紀元,也為兩岸和平交流跨入新的里程碑,這是「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的盛事,令人振奮,值得慶賀。
一葉凋零,異常沉重
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樸老在北京往生,享年九十三歲。
趙樸老一向崇尚儉樸,他在一所普通的四合院裡度過了數十個春秋,木頭院門塗著深色的油漆,早就剝落了,後院的兩間房子是樸老平時佈置的佛堂和書房。房間都不大,所有的空間幾乎都堆滿了書,牆上有幾幅字畫,其他都是樸老參加各種佛教活動的照片。書房現已騰出來作為靈堂之用,東面的牆上是一張樸老九十歲時拍攝的照片,旁邊貼著樸老遺囑中的一首詩:「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魂兮無我,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另一側至今仍然懸掛著星雲大師所送的輓聯──「人天眼滅」。
隨著歲月悠悠,斗轉星移,我們知道,這幅輓聯見證了樸老愛國愛教的不朽精神以及兩位佛教巨人歷久彌新的誠摯友誼!軠下軡
酖酖節錄自《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