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評價結果愈來愈大量被引用,但可信度高嗎?能當成政府施政依據,或個人行事參考嗎?
舉日前有一名大陸籍觀光客,在花蓮太魯閣九曲洞東側被落石砸中,送醫不治事件為例,有眼尖的網友閱讀了網路新聞對事件的評價,發現每一篇相關報導中,都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評價是「高興」。
發現這項令人錯愕評價的網友認為,這是台灣長期仇共(意識形態)教育累積的結果;但我認為,形成高興評價的因素,不必然都和政治思想有關,由於網路使用人口複雜,藏著各種的可能性。
的確,仇恨教育容易讓人分群我,而且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憎恨思想,不過,這則新聞會有網友給「高興」的評價,不只是仇共教育的影響,還要加上「仇富」的自卑情緒作祟。
就好像台商在中國被人綁架甚至撕票時,也會有中國人稱快,因為貧富差距懸殊的中國社會非常排富,對富人受損的事總是高興。
這個邏輯在台灣也適用。近年來台灣經濟停滯、失業嚴重,不少媒體和政客告訴民眾,是因為商人西進,中國崛起搶走台灣的生意與市場,失業或事業不得志的人如果接受這套說法,看到富裕後來台觀光的陸客,心裡可能會出現嫉妒或不滿情緒,讀到這樣的新聞會「高興」,一點也不奇怪。
傳播學者發現,現代人的人性底層裡,隱約有一種期待大災難發生的矛盾心理,透過媒體認識世界的現代人,一方面希望世界和平,一方面又期盼能從媒體看見不幸事件,甚至還會覺得普通的不幸事件無趣。
而且,就某種程度來說,人們都為媒體報導的不幸事件興奮,只是當念頭浮現時,正常人會因違背道德價值觀,而壓抑邪惡思想,而給出高興評價的人,也許只是忠於內心深處的直覺。
此外,我仔細閱讀這些評價的機制後,發現評價的百分比設定,是根據投票總人數與各項評價的站比來分配,給出「高興」評價的人數雖有一定比例,但多數網路新聞閱聽人,並不使用評價功能,而且絕大多數人對此新聞感到難過。
甚至網路新聞建立的評價百分比數據機制,違背了統計的抽樣與調查方法,有製造偽民意之嫌,引用時必須審慎,避免被有心人任意解讀,或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