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隆表示,尖端成立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當初想要做的出版品其實是軍事、模型相關的,所以才取名為「尖端」。
後來尖端經過初期摸索的階段,開始接觸到青少年的娛樂性讀物,發行了星座系列叢書,當時廣受歡迎,這讓尖端內部意識到一個可行的經營方向。黃鎮隆回想著「當時大約民國七十年左右,還是升學主義至上的時代,青少年學子的娛樂也不多,那這套叢書受到歡迎就讓公司重新調整了腳步,開始經營這個領域。」
「後來就是任天堂開始流行的時候」黃鎮隆指出,當時跟著這股潮流出版電玩雜誌,可以用「很轟動」來形容熱銷程度!而一波接一波地,漫畫也來到了正式授權時代,尖端正好搭上這班列車,「其實這整個過程是有重疊的,大概五年左右的時間,公司等於是在青少年讀物的領域中有一個很好的發展。」
黃鎮隆表示真正的挑戰還是來自於網路。「尤其發展到web2.0之後,因為連結速度越來越快,對於出版品,特別是情報誌類型的雜誌,衝擊其實比較大。不過相對我們也能看到另一種蓬勃發展的現象;因為網路發表可以說沒甚麼特別限制,使得原本可能要受到編輯的青睞才能出版面世的作品,透過這種方式反而藝術創作的交流變得更活絡。」
網路的發展對於出版業而言,看起來似乎弊多於利,實際上其實也是受惠良多。的確很多內容因為能夠免費傳播,自然對於實體書的銷售量就會有影響,不可否認的,如此一來機會也變得更多,就會有更多質量精良的作者能夠被挖掘,並且透過網路來進行宣傳的效率,更是好得驚人!「以往你要經過篩選,那其實有很多好東西,它不見得能夠與時並進地被看見,而透過網路就可以打破這部分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