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分別從約旦與埃及手中占據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隨即在這些地區設立屯墾區,把大批巴勒斯坦人趕出原居住地。如今,以色列總理夏隆卻將這塊土地,交還給巴勒斯坦人民與其自治政府,夏隆心中的盤算是什麼?
分析家認為,從經濟與國防安全角度來說,加薩走廊二十一個屯墾區墾民不到九千人,以色列每年卻要花費上億美元來保護他們,所花的代價更遠超過效益。因此,夏隆採取了「以土地換取和平」的務實政策,以軍事術語來說,夏隆的撤屯計畫的目的,是把容易受到攻擊的屯墾點減少,用新的安全圍牆把容易防守的地區鞏固。
除了經濟與國防安全動機外,還有一個更陰謀的說法,就是以色列用撤除加薩猶太屯墾區,交換巴勒斯坦政府把游擊隊首領哈瑪斯從巴勒斯坦政治版圖裡趕出去,以哈瑪斯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地位,這是一個不可能任務,當巴勒斯坦政府動不了哈瑪斯,就沒有和以色列談判的籌碼,這麼一來,以色列就有藉口,永遠都不必和巴勒斯坦談判。另一方面,以色列仍掐著加薩的命脈不放,巴勒斯坦人即使拿回了土地,還是沒有生路。
事實上,以色列雖然撤離加薩的八千多居民,但定居在約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卻達二十萬,夏隆的撤離政策是到此為止,還是要擴大到約旦河西岸?這才是以巴和平的真正關鍵。
嚴格來說,夏隆此次的「撤屯行動」,主要在降低國際壓力,並減少保護屯墾區的龐大花費,對於未來中東真正的永久的和平,似乎仍很難看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