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是六度波羅蜜之一,也是吾人行菩薩道必修的工夫。課文中一句「不能忍辱的人,修行就不能成功」,猶如醍醐灌頂,提醒行者「忍辱」的重要。
歌利王的故事在《金剛經》也有記載,世尊往昔曾為忍辱仙人,修行忍辱波羅蜜,因遭歌利王誤會調戲宮妃,被歌利王支解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兩手與兩足一一被割下。但修忍辱的仙人,對惡意傷命的眾生行慈,一點瞋心都沒有,最後成就佛果。
《六度集經》卷五,也有一則菩薩度眾行忍辱的故事。往昔有一隻獼猴,常懷普慈、拯濟眾生的心,有一次在深山採果時,看見有人深陷山谷,大聲呼喊求救,獼猴聞聲,流下慈悲的眼淚,心想此人不出山谷必定困死,因此發心進入幽谷中,把這人背在身上,再攀草上山離開山谷。
獼猴把救出的人放在平地上,指示他離開的道路後,因為極度疲勞,便就地閒臥而息。沒想到被救的人因為受困數日,饑餓難當,竟然起了惡心,想殺害獼猴來充饑。他拿起一塊大石頭,猛然槌打獼猴的頭,獼猴痛得驚醒過來,因血流遍地,暈眩不支而倒在樹幹上。
獼猴救人反遭殺害,卻毫無瞋恚之心,反而慈悲哀愍此人懷惡,無法救度,牠當下發誓:「願我無法度化的人,來世能常逢諸佛,受法得度,世世莫有念惡,如同此人。」
故事中的獼猴,即釋迦牟尼佛的前生,而陷入山谷的惡人,即提婆達多。可知,菩薩度眾要慈心不瞋,須行如是忍辱波羅蜜,才能究竟圓滿菩提。
我常強調,佛學院生活中有種種規矩,上殿、過堂、出坡、作務等,都要集合排班,師長不斷的口頭叮嚀,主要為了要訓練同學學習「忍耐」,培養能夠荷擔如來家業的菩薩大力。
大師在《人間佛教叢書‧佛教與青年》提到:「如果我們要為未來的佛教、未來的眾生擔當重責的話,必須先學忍耐;忍耐的力量有多大,將來事業的成就便有多大。事實上,能忍的人,並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種犧牲,是一種定力,能培養這種定力和犧牲的精神,才能增長品德,未來的事業也才能成功。」
大師這番話,實在是「忍能致勝」的最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