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有六種因緣,已介紹「四大不順」的病因,今再說明其它的內容:
(二)飲食不節
飲食是供給身體養份的來源,而身體得到滋養才能用心修道,但是飲食不當則會造成疾病,形成疾病產生的誘因之一。油脂多的食物吃太多會造成「地大病」。蔗糖、蜂蜜等甜分高的食物,吃太多會造成「水大病」。薑、桂(桂枝或肉桂)等辛辣類食物,吃太多會造成「火大病」。多吃梨類食品,會造成「風病」:多吃胡瓜則會導致「熱病」。
從治病的角度來說,甘甜的食物或藥物,可以治療「熱病」;苦味、酸味與鹹味的食物或藥物,可以治療「痰病」;辛辣的食物或藥,可以改善身體的寒冷。鹹味的食物或醫藥可以治療「風病」。
又從食五味增損五臟的角度而言,酸味增肝而損脾;苦味增心而損肺;辛味增肺而損肝;鹹味增腎而損心;甜味增脾而損腎。此乃五行互相制約的關係,食物的食用,可以自行斟酌。
(三)坐禪不節
1.怠慢致病
行者在禪修過程中,往往因為姿勢不正確或用心不當而造成疾病。因為行人坐禪時鬆散懈怠(其心怠慢),久而九之則會導致「注病」。「注病」的症狀,是脊椎與關節皆會疼痛,是一種很難治的疾病。泛指病情持久、反覆發作而不易治療的毛病。
若是修習止觀時,心生怠慢、懈怠,而不隨大眾作息,或是坐禪時沒有正身端坐而倚靠牆柱,都會造成持久難治的關節疼痛。這可能是因為不隨眾作息減少身體活動的機會,所造成長年的腰酸背痛。
2.數息不調
習禪過程中,習禪的人有時會引發八種生理的八觸,若是數息引發正確的觸感,對禪修的身心都會有助益。若是觸感不正確,反而會造成生理的疾病。
所謂八觸:心與四大和合,則有四種正觸及四種依觸,合成八觸。「重」如沈下;「輕」如煙上升;「冷」如在冰室中;「熱」如置火舍中;「澀」如挽逆(不滑);「滑」如磨脂(摩油脂);「軟」如無骨一般;「麤」如糟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