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骨神經醫師江明珊多年來推動《脊醫師法》不遺餘力,但至目前為止仍事與願違。記者高堂堯攝
脊椎骨包覆著全身最重要的神經幹道,江明珊用特殊儀器示範整脊過程,每一節都大有文章。記者高堂堯攝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知名的建成中醫診所在前年因醫療疏失,導致有脊骨病史的病患全身癱瘓,判賠近千萬元,上周又有採民俗療法的國術館宣稱推拿整骨具有療效,遭到衛生單位糾舉;這些相似案例不斷出現,使得「脊骨神經醫學」和「整脊」這些陌生的詞彙,再度引發討論。
現年五十二歲的江明珊,因有志於健康醫療事業,於是在十年前毅然放棄台電工程師的「鐵飯碗」,遠赴美國當起脊骨神經醫學生,並在民國九十二年學成歸國。
「當初我兒子罹患妥瑞氏症、會不由自主地聳肩,經整脊醫師悉心診治而痊癒,讓我眼界大開、也決定選讀脊骨神經醫學。」江明珊指出,脊骨神經醫學源於美國,已有近一百二十年歷史,在國外發展規模僅次於西醫,但二十年前才傳入台灣。
簡單說,脊骨神經醫學是強調人體運作有賴於神經通路,層層堆疊的脊椎骨就是最重要的神經幹道防護罩,任何一塊稍微偏移,都會擠壓到神經、影響身體不同區位的健康。有別於西醫著種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中醫強調打通經絡,江明珊指出,脊骨神經醫學的特色就是「不開刀、不用藥、不打針」,只要以X光診斷病因,再給予適當的外在調整,人體就能發揮自癒的能力。
「就像你牙痛會先看牙醫一樣」,江明珊指出,國外肢體傷病患者求醫時一定會先找整脊醫師,用一對一方式、隨時量身調整治療內容和進度,減少因為溝通不良而造成的誤診遺憾和糾紛,若病情嚴重再轉診給西醫開藥或進行手術,雙方可發揮互補作用,不讓患者濫用藥物或白挨不必要的刀。
國內整脊醫師多年來透過「台灣凱羅健康協會」,努力推動《脊醫師法》的立法正名,希望建立完整的教育、證照考試和任用體系,但受到不少阻力。
據《醫師法》和衛生署的認定,「整脊」屬醫療行為,只能由中、西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並將脊骨神經醫師與一般國術館或整骨師傅同歸於「民俗療法」,導致江明珊等喝過洋墨水的脊骨神經醫師都被剝奪公開執業整脊的權利,只能進行「脊背調理」;醫學界更不承認他們具有「醫師」的身分,遑論讓他們登堂入室、成立學系課程來傳授專業,立法院也顧及這些壓力,無法開放。
「國內無論中西醫學,根本不重視整脊教育,衛生署卻把權限交給他們。」江明珊表示,協會力爭「驗明正身」的原因,是著眼於國內脊骨治療長期、普遍缺乏專業,不但無法給予患者適當幫助,轉而求助坊間民俗治療師,更造成中風、癱瘓等醫療糾紛頻傳,如今當局將脊骨神經醫學與民俗療法混為一談,讓他們無法接受。
江明珊認為,脊骨神經醫學的好處,一來提供民眾另一個就醫選擇,甚至是另一個保持健康的方法,二來也能減少醫療資源的重複浪費,可有效降低健保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