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有著「善惡分明」的性格,我喜歡的、有興趣的事就很投入,做得極為歡喜;反之,若強迫我做不喜歡、不樂意做的事,不悅的臉色馬上顯現,父親為此曾不斷責備我,但我不明白:「我就是不喜歡啊,為什麼要求我要開心、要有好臉色呢?」
現在來到佛門學習,師長們不斷灌輸給我們佛法的觀念:「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事,不論喜歡與否,都要歡喜的去做。」「深怕自己沒有功德,可以回向給眾生。」……
的確!以前心中只想到「我喜歡」,喜歡看書、喜歡去道場、喜歡做義工,卻不會幫忙家裡修電燈、修馬桶、搬東西,因為這些都是我不喜歡做的事。想一想,對家人都無法歡喜付出,況乎眾生?慚愧!
研讀大師的著作〈往事百語‧歡喜與不歡喜〉一文,心中多有感觸。大師一生心懷大眾,只要大眾歡喜的事,他都願意做,比如遊客爭相要與大師合照,儘管艷陽高照、雙腳痠麻,但為了滿足遊客,他也願意多站一會兒。
想大師已八旬高齡,仍為眾為教付出,而我卻如此自私自利,如何堪為佛弟子?
願能將自己看小一點,眾生看大一點,如同慧寬院長所說:別只看到眼前的事務,要站在更高處來看,將會發現視野與心量不同。
如此這般點滴消長,「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不再只是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