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季剛、Anna Hu、Alexander Wang、古又文到Terry朱,台灣設計師接連在國際時尚舞臺嶄露頭角,帶著榮耀回台灣的古又文還激起「古又文現象」,「台灣之光」彷彿成了抱大獎的搖籃,他們禁得起市場考驗嗎?未來如何開創自己的品牌?
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西方時尚界出人頭地的確要有不只把刷子,華裔設計師這些年在美國捷報頻傳,Vera Wang已高居美國婚紗界泰斗外,吳季剛作品獲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青睞後榮登小天王,而華裔珠寶設計師Anna Hu作品被天後瑪丹娜相中,順理成章變天。之後,Derek Lam受邀擔任Tod's設計總監,亞歷山卓王(Alexander Wang)更榮獲被譽為「服裝界奧斯卡」的美國CFDA新人獎,紐約蘇活的Terry朱也在珍珠設計領域讓老美另眼相看。
紐約打拚並非一帆風順
為這一波榮耀與人氣加持的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除了在就職晚宴上穿著吳季剛的禮服驚艷全場,來自台灣,由貝殼磨成的第二代平價珍珠項鍊也讓蜜雪兒變成活廣告,這款珍珠,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前第一夫人南西雷根也都擁有。
華裔設計師在紐約打拚從此一帆風順嗎?台裔設計師賈雯蘭就說:「紐約打拚的華裔設計師很多,但能成功的,很少很少!」
吳季剛在紐約創業初期,為了精減預算,工作室只有一、二個員工,打從繪圖、打版到裁縫,全都得自己來,經常要工作到深更半夜。他遠赴倫敦就讀康得威納斯技術學院時,是以在餐廳端盤子、在鞋廠擔任清潔工的方式籌措學費,備嘗辛酸。
無法滿足創作需求
貧苦孩子熬出頭,現年卅歲的古又文,以不對稱、曲面狀的前衛服飾聞名全球的日籍設計川久保玲,是他的偶像。不同於其他設計師講求設計、剪裁,古又文的毛衣設計講究原料取得。他說,市面上的毛織、毛線,或其他的織品材料,都已經無法滿足他的創作需求,「我織毛衣好像雕塑一般」。所以材料乾脆自己製造,在台灣「服裝設計新人獎」落馬兩次,古又文去在異鄉拿下Gen ART設計大獎創意組第三名。
王大仁則積極展現「街頭時尚」,走「幽默展現女性的邋遢」風格,但不失帥氣,穿著舒適自在,展現年輕女孩參加社交場合的慵懶。他本人穿著的「註冊商標」就是舒適自在,往往是冷色運動衫搭配同色調的窄管褲。
父母來自台灣,王大仁出生於舊金山,18歲那年獨闖紐約,進入巴森斯(Parsons)設計學院就讀,兩年後即停學,因為教授覺得他太優異,已沒什麼東西可教。此時,他自創品牌「Alexander Wang」,雖是學生作品卻引起「時尚」主編注意,親訪他的工作室,予以指導、調教。
家學淵源受青睞
也有家學淵源,一出馬就受青睞的,榮登佳士得拍賣史最年輕的華人珠寶設計師Anna Hu(胡茵菲)發表「Oriental Deco東方藝術系列」即帶來旋風,她結合西洋美學訓練與東方文化基礎,以充滿感性浪漫的愛情結、杜蘭朵公主傳說為靈感,運用祖母綠、 藍寶石、紅寶石及黑瑪瑙等,透過雕刻、滾珠切割,體現東西藝文之美。
另一珠寶設計師Terry朱五十五歲移民紐約才發展才華得以圓夢,她說,媽媽愛漂亮,記憶所及,總穿著鮮麗的旗袍在漢城綢緞莊招呼生意,而珍珠是搭配旗袍最亮眼的佩飾,一顆顆圓潤的珠子讓她感覺到母親的愛宛如大地之母般將自己包裹,令她神迷。
等到十八歲高中畢業,媽媽送了我一串珍珠項鍊,正式開始我前半生的珍珠之戀,那時我還青春,一旦有社交場合就拿出來秀,無論穿什麼質材款式的衣服,都搭配得很貼切,受到無數讚嘆,而後遇到我先生,他拿第一份薪水為我買了人生第二條珍珠項鍊,更讓我親近它的光澤、寧靜,累積成一股能量,感覺到許多人向我靠過來,彼此之間以珍珠串起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