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一名高中畢業的學生,在入伍前騎腳踏車環島,單親母親知道後,擔心孩子一個人環島,騎摩托車一路陪伴,騎到北部濱海公路時,腳踏車輪胎破了,母子在路邊不知該怎麼辦,幸好巡邏員警經過,不但幫他們修車,還帶回警局泡熱茶,讓母子倆暖身,事情才曝光。
媒體稱讚母親愛子心切,我看了簡直要昏倒,這名母親的行為恐怕不是愛子心切,而是過度保護,行為的本質有很強的控制欲。
許多婆媳問題之所以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家庭戰爭,就是母親不願意放手,孩子明明已成年,卻還當作不懂事的小娃,凡事都要過問,幫孩子弄得服服貼貼,當兒子有了另外一個女人時,原本十成十的控制權被剝奪了,於是和另一個女人展開搶兒子大戰。
歐美父母當孩子滿十八歲,就讓他們出去住,至少要孩子打工賺取生活費,總之,是盡可能的訓練孩子獨立,畢竟,父母不可能、也不應該照顧孩子一輩子。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單飛,並且作好心理準備,萬一孩子在外面受傷時,可提供適度的安慰和幫助,那就夠了。
以害怕孩子出事為由,過度保護、溺愛孩子,只會讓孩子變成生活白癡,無法獨立而賴在家裡,今天台灣賴家的王老五、啃老族愈來愈多,和父母的溺愛與過分保護不無關係。
如果這名母親真的擔心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規畫環島行程,尋找合適的落腳地點,甚至安排他在環島行程中到親友住處投宿,並給予機會教育,教孩子在外如何保護自己等;若真要跟,也應該和孩子一起騎腳踏車,讓孩子把自己當成旅行的夥伴,互相扶持、幫忙,而不是騎摩托車跟著保護。
愛護子女與控制子女只有一線之隔,必須拿捏得宜,孩子自己該完成的事,父母必須克制幫忙的衝動,才能使孩子獨立成熟,才有辦法面對社會的各種碰撞,不至於被打倒。
ROY(台北市/社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