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白居易<賣炭翁>

張晏菁 |2010.01.14
1733觀看次
字級

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並稱「元白」,推動詩歌內容以諷諭時事,具有美刺精神的新樂府運動,比如白居易所作〈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敘事詩,皆是著名的樂府詩代表作。

〈賣炭翁〉一詩,白居易僅以二十句凡一百三十五字,即完整鋪陳描述一位賣炭的老翁,如何在南山伐薪燒炭,在寒冽的天候中辛苦的運炭、賣炭,而最後反被宮使掠奪的經過。

這首詩的前半段,先描述賣炭翁製炭的地點在南山,因為燒製木炭常有濃煙襲面而來,造成老翁的臉總是滿面塵灰,而兩鬢霜白正好和長年被薰黑的十指做強烈的對比。然而,微薄的收入卻只能供應基本的衣食所需。因此,即使只有襤褸的衣裳蔽體,仍祈願天氣能再寒冷一些,這樣才能賣出更多的炭火。

詩中情節到此出現了轉折,果然天從人願,連夜下了一場大雪,約莫堆疊了一尺深。賣炭翁黎明即起,推了滿滿的一整車的炭趕往市集銷售。正當老翁心喜辛苦即將有了代價的時候,兩位身著黃衣的宦官和白衫的宮使騎著馬迎面而來。

 《新唐書‧食貨志》曰:「宮中取物於市,以巾官為宮市使」,而「宮市」就是宮中根據需要向市場採購物品而成立的一個專門機構。起初宮中有派員負責這個差使,久而久之就淪為宦官用來假借「宮市」的名義,而行收刮之實的工具了。因此,當賣炭翁看眼見宮使「手把文書口稱敕」,口中唸唸有詞,命令他「回車叱牛牽向北」,方便使者將炭運回宮中,雖然心中百般痛楚無奈,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千餘斤的一車炭被全數徵收。又見宮使拿著「半疋紅紗一丈綾」逕自「繫向牛頭充炭直」,然後告訴老翁,這就當作支付他的酬金。

 當宮使將紅紗和綾綢繫在牛頭上充當酬勞後,拖炭車的牛是否有歸還給賣炭翁?如果宮使將牛還給老翁,他們如何可能將千餘斤的炭運走?難道他們隨時要趕著大批牛馬出宮,用來運送掠取而來的物品?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可以想見宮使只是做做樣子,將紅紗綢繫牛頭,作為吉利的象徵,而最後以宮市之名將牛也一併帶走收刮殆盡,連老翁賴以維生的活口都不留,徒留無限的遺憾和憤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