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一顆重一公噸的玻璃窯爐廢棄玻璃膏,原來只能當廢物賣,英國雕塑家貝馬丁慧眼識物,巧手雕琢,成了作品「深海迷思」。
「我喜歡信手拈來,嘗試新媒材,」貝馬丁說;他在新竹市玻璃工藝館首次玻璃創作展「雕塑光影」,展現的就是運用廢棄物與自創手法,演繹出來的豐美成果。
以「深海迷思」來說,這是台灣玻璃公司累積十二年持續燃燒的坩鍋窯爐裡的玻璃膏,關窯後,冷卻清理出來的廢物,有一回,他在一家專門回收玻璃廢品的工廠發現了,驚為寶物,老闆送給他,貝馬丁運用雕塑技法,切割研磨成貝殼狀的作品。
貝馬丁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學院,專精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與台灣陳芝菱結識,近幾年返台,在三芝鄉有工作室,創作公共藝術。由於岳父開玻璃廠,正好將傳統雕塑,融入玻璃創作,他利用平板玻璃和網印用釉色,加入繪畫、窯燒、脫模、強化等技巧,發展出獨特的手法,作品多樣。
他使用的媒材有岳父工廠廢棄的玻璃、震碎的強化玻璃,還用竹筷削成尖筆當玻璃彩繪工具。在玻工館另一展覽室,還有新竹本地玻璃工作者的「虎/庚寅年玻璃生肖展」,以虎為主,造型有的可愛、勇猛、卡通,相當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