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以四悉壇說明根本四句的意義,現又開四門廣說其義。
.更一一門,復開四門
又於四門中,又可以開出四門,即:「不斷煩惱、不入涅槃」,謂空門也;「不斷煩惱、入涅槃」,謂有門也;「不斷煩惱、亦入亦不入涅槃」,謂亦空亦有門也;「不斷煩惱、非入非不入涅槃」,謂非空非有門也。此一門既然可以了解,其餘三門的各個分別,也是如此!如下圖:

若能理解這種分法的意義,就可以知道一切法中,所謂大乘義、小乘義、析法空、體法空的意涵。
問:若如實的觀佛、涅槃與般若,這三者則是同一相;涅槃既然可以演繹成三十六句,般若又如何呢?
答:假使涅槃即是般若的話,又何必再問呢?其論證方式皆和煩惱斷、不斷;入、不入,出、不出涅槃是相同的。若從般若的角度來說:根本四句為:「諸法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如下圖:

.生四句
根本四句又開四項:「諸法生、般若生」,「諸法生、般若不生」,「諸法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初句是世俗境界發道種智的智慧;第二句是世俗境界發一切智的智慧;第三句是世俗境界發一切智與道種智的智慧;第四句是世俗境界發一切種智的智慧般若。
.不生四句
第二四句是:「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不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初句是勝義的真諦境發一切智的智慧;第二句是真諦境發道種智的智慧;第三句是真諦境發一切智與道種智的智慧;第四句是真諦境發中道的一切種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