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延平南路上的撫台街洋樓。
天花板一隅隔以透明玻璃,可以清楚看見屋頂的木造結構。
乍見「撫台街洋樓」這個名字,以為又是一棟政治性建築,恰恰相反的是,它從未被當作政治用途。那為什麼還要幫它起一個如此「泛政治化」的名字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座落的街道,曾經叫做「撫台街」。
台北僅存商店建築 彌足珍貴
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首任台灣巡撫,巡撫衙門設在今延平南路和武昌街口,這段街道就被稱為「撫台街」,直到1947年才改稱為延平南路。它是台北城內的重要通道,也是大稻埕商人進城的要道。「台北城內」就是現在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圍成的區域,從清末到日治,一直是台北行政、產業的核心地帶。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人逐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許多日人也在此時來台發展,1910年代在撫台街一帶改建不少店舖,成為重要的商業區域,今日的撫台街洋樓也在這一時期落成。
木石混合 歐陸風格
撫台街洋樓珍貴之處在於,台北城內所存之古建築多為官署或公共建築,民間商店在二次大戰後多改建,不復原貌,1910年代所建的店舖,如今僅存撫台街洋樓。現在它是認識台北舊城歷史的迷你博物館,身負重現古城風華的任務。
這棟原為店舖的建築,占地約47坪,採用木石混合構造,內牆以石灰粉刷,一樓為唭哩岸石條疊砌,形成古典式四柱三間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處設置觀音山石之柱帽石構件,作為承接石柱的構造,室內天花板原本是印花鐵皮天花,但因2000年慘遭祝融,這種薄鐵皮材質已經無從尋覓,所以改用檜木;騎樓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
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馬薩式屋頂,並以銅片作為屋脊收邊,屋頂開三扇老虎窗,使立面有變化且可通風,屬於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從店舖到博物館 看盡繁華
近百年來,洋樓始終屹立在原地,但是「門牌號碼」和主人卻歷經數次變動。
剛落成時,地址為「撫台街一丁目」,為合資會社「高石組」所使用;大正11年(西元1922年)日本實施「去中國化」政策,將所有舊街名全改為日式町名,撫台街與西門街改為大和町,並畫分為四丁目,洋樓的地址就變成「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1930年代後期,轉為進口酒商佐土原吉雄先生的店舖。
隨著抗戰結束,洋樓作為店舖的商業功能也宣告終止 。戰後日人撤離台灣,洋樓被列為公產,剛開始作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遷移,此地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這裡又變成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有六戶居民直到1998年才遷出。國民政府來台後,當然要「去日本化」一番,於是門牌又改成「延平南路26號」,一直沿用到現在。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 ~ 17:00(周一休館)。
門 票:一律20元。
地 址: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
電 話:02-23145190
【交通資訊】
1.搭乘捷運至「台北車站」下車,由站前地下街 10號出口出站。
2.搭乘捷運到「西門站」下車,由西門地下街6號出口出站。
公車搭9、15、18、22、49、220、232、247、257、262、276、287、513、527、635、637、640、662、重慶南路幹線至「台北郵局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