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南企業創辦人楊崑茂膝下唯一的兒子,接下家族事業已成命運的安排,楊青峰雖然不辱父命,青出於藍,但他在謙遜中帶著靦腆,認為成衣前輩甚多,可敬的對手更不少。
從小車行蛻變為成衣王國,一九二八年,台南企業的前身豐盛車行創立,老董事長已展大鵬之志,雄心萬丈的到日本採購並學到做生意的技巧,一九年成立青峰行,一九六四年再以豐盛行之名從事鞋業,轉做成衣,卻完全是無心插柳:「我們賣縫衣機給台南企業,對方付不出錢來,只好把股份賣給我,當時雖然是門外漢,但憑著做生意的天分,我父親把已快倒閉的公司救了回來。」
父親是個穩健的人,把公事搬到飯桌和家人共享時,也都輕輕鬆鬆,楊青峰記得父親的口頭禪是:「要領呀要領,不要吵嘈嘈跳。」父親還告訴他,做成衣,要帶著感情做,「父親不懂英文卻能與歐美做生意,不景氣,卻在逆境中咬緊牙關,每建一個廠,後輩就反對一次,但他大刀闊斧,執意要做下去,完成之後回頭看,好像也沒有當初想像的困難。」
有人形容台南企業是「四不像」,既不像紡織業的低沉,也不像傳統產業的呆板,更不像家族事業的單調,還不像地區企業的侷限。這個形容的確抓住了南企的真精神。一針一線,綿密紮實的建立事業版圖,楊青峰的超人敏感可立了大功,「先知先覺」,讓他總是在環境將有變化轉折時,很快的解讀警訊,大膽預測產業及經濟決策:「傳統刻板的代工時代已過去了,現在我們每做一件衣服,都要思考它背後的價值,和客戶一塊討論與研發,把一百分的服務當使命感。」
他強調,企業要永續獲利,必須瞭解成衣是製造業也是服務業,製造業靠的是人對生產的掌握,服務業依賴的卻是人對人習慣及行為的瞭解:「台南企業早期也只是一般代工,做的都是廉價的量販成衣,隨著訂單的逐漸增加,才開始發展出五家工廠做裙子、洋裝、長褲與夾克,不論那一種單子都難不倒我們。」能屹立不搖,關鍵在能掌握時代潮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一九八八年接棒時,楊青峰言簡意賅的告訴員工:「海外國際化,國內多角化。」
整個大環境已變了,成衣變成一件藝術品,他提醒員工,生產衣服過程的每個人,從業務、設計、生產、通路到陳列,都要自尊自重又自信的讓消費者得到價值。用藝術家的心情來看待自己的行業,就能開創更高的價值。
「我們經歷幾波不景氣,已能掌握客戶的興衰起伏,公司是個戰鬥體,任何時候都把品質做到最好,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版型、水洗……一切最新的科技都爆發出來。」楊青峰說,時間是一面鏡子,成衣要賺錢,絕不是神話,世紀的傳奇要靠看得遠看得高的企業家來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