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教有首因果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現在的每個行為,都有其必然的因存在的話,那我們不都受制於過去的因嗎?這樣看來,似乎我們的每一個行為皆跟過去因緣有關,如此,又怎改變因緣,創造新的未來呢?
福報禪師答:《百喻經》裡記載,一位牧人養了兩百五十頭牛,有一天來了一隻老虎吃了他一頭牛,他心想;「我原本有兩百五十頭牛,今天失去了一頭,已經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做什麼?」於是便把其餘的牛一一殺了。
當我們笑此人愚痴時,其實也常犯這痴病,輕者比如睡過了頭,就想:反正已經晚了,不如請假不上班,索性睡個夠
;重者比如犯了刑案,就想:反正做一件也是犯罪,做兩件也是犯罪,索性撂開手繼續耍狠。
有個年輕人因長相莊嚴,被一位雕刻師相中,做為雕刻佛像的模型。佛像刻好後果然人人讚賞,年輕人不但名利雙收,且被捧若明星。若干年後,雕刻師接下雕刻餓鬼的訂單,卻苦於不知餓鬼形像如何塑造,正好遇見一位長相猥惡之人,於是商請他當模特兒。此人卻潸然泣下,說自己就是昔日的年輕人,因成名而驕矜,交上惡友、吸毒後意識不清下偷錢買毒,被發現而殺人入獄,才知一念心善,造就自己如菩薩般的容貌;一念心惡卻落得不成人樣。
所以我們不可以為反正「命運天注定,前世種下的因,今生已無法改變」,這正是外界誤認佛教的思想消極主因之一。佛教當然不是宿命論,而是「業力自造」的現實論。今生所受是提醒我們,順境者,要感恩以前眾緣的成就;逆境時,要能不起怨恨,接受考驗。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緊緊抓住當下的覺醒,創造善緣好運,如星雲大師發起的「三好運動」,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如此,身口意清淨,感召的就是好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