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所說是「斷煩惱、入涅槃」的十六句,以下是「斷煩惱與出涅槃」的情況。說明形式與「斷煩惱、入涅槃」是相同的。
最初四句
「斷煩惱、出涅槃」等十六句之最初根本四句,是:一、「不斷煩惱、不出涅槃」:這是凡夫的情況。二、「斷煩惱、出涅槃」:這是證得羅漢的無學人。三、「亦斷亦不斷煩惱、亦出亦不出」:指初果至三果向的無學人。四、「非斷非不斷、非出非不出」:指真理本身不是斷與不斷、出與不出的問題。
根本四句--不斷四句
根本的四句,又各有四句。第一句:「不斷煩惱、不出涅槃」;第二句「不斷煩惱、出涅槃」;第三句「不斷煩惱、亦出亦不出(涅槃)」:此是中根出假的菩薩,分斷煩惱,名「亦不出」;復能出假觀,名為「亦出」。若下根的菩薩,斷見思惑盡,方能出假,故不能說是「亦出亦不出」。第四句「不斷煩惱、非出非不出〔涅槃〕」。

以上,第一句是體法空的聲聞、緣覺;第二句是從空出假(假觀)的菩薩;第三句是於體法空中,悟入亦空亦假的菩薩;第四句是體法空所悟入之真理。
第二四句--斷四句
第二句的四句:「斷煩惱、出(涅槃)」,「斷煩惱、不出(涅槃)」;「斷煩惱、亦出亦不出(涅槃)」;「斷煩惱、非出非不出(涅槃)」。
一是證得析法空的無學人,輔助佛陀化益眾生;二是證得析法空的無學人,即進入寂滅;三是修習析法空的學人(初果至三果向),能自利利他;四是真理實相。
第三四句--雙亦斷四句
第三的四句:「亦斷亦不斷(煩惱);亦出亦不出(涅槃)」;「亦斷亦不斷(煩惱)、出(涅槃)」;「亦斷亦不斷(煩惱)、不出(涅槃)」;「亦斷亦不斷(煩惱)、非出非不出(涅槃)」。初句是兼用析法空、體法空的入空菩薩;二句是兼用析法空、體法空的出假菩薩;三句是兼用析法空、體法空的二乘;四句是體法寂靜之真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