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輩的醫師台語能力大不如前,曾調派至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擔任外科部主任的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表示,雲林地區老年人口特別多,醫師不得不多用台語溝通,臨床上他發現,許多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主治醫師,台語表達能力很差,需要找人翻譯,不禁感慨:「不要只想著國際化,服務對象其實還是本土!」
黃勝堅認為,語言是醫病溝通的起點,因為如果不知道病患的需求,醫療處置上會事倍功半;此外,醫師常不自覺落入「專有名詞」的迷思中,認為患者聽不懂、不需要懂這麼多,自然不會花心思轉化成患者聽得懂的語言,尤其在高度分科化之後,看人都變成「器官化」、而不是以「全人照顧」來看待。
不過,這不表示要把醫學的學問全部翻成台語,黃勝堅認為重點是「用他們的語言」來問診與說明,比如在面對習慣講話台語的老人家時,即使跟他講台語的「血管瘤」,他可能還是聽不懂,就要用更淺白的「大條血管破掉」來形容。
除了清楚解釋病情,在黃勝堅的經驗之中,語言也彰顯一種人情世故,比如張家三兄弟來看住院的爸爸,醫師如果每一個都叫「張先生」就顯得生疏,但用台語來稱呼,距離感就先破除,尤其跟重症或是末期患者的家屬溝通,相通的語言更能充分表情達意。
黃勝堅認為,從相同的語言出發,可以產生一個好的連鎖反應,因為當一個醫師願意依據患者的需求去努力與設想,現在很多對於醫病溝通不良的抱怨、糾紛,或許也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