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48}可貴之人 無怨無憎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09.12.24
3608觀看次
字級




「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法句經》



有一天,當佛陀在舍衛城的街上托缽時,事火婆羅門拔羅罰惹氣焰囂張地對佛陀大聲叫罵:「剃髮的乞食者!你這賤民!給我站在原地!」說完,便朝佛陀跑去。佛陀站在原地不動,直視婆羅門,然後充滿慈悲地反問道:「你知道真正的賤民是什麼樣的人嗎?你可知道一個人為何成為賤民嗎?」婆羅門一時語塞,站在原地。於是,佛陀便為拔羅罰惹婆羅門開示,其內容收錄在南傳《經集》的《賤民經》。

仔細閱讀其中內容,我們發現,「容易生氣、心懷怨恨、覆蓋他人美德、陰謀陷害他人」被當作成為賤民的第一個條件。佛陀所說的「賤民」,指的是那些對芝麻蒜皮般的小事也動輒發怒、心存怨恨的人。這是在告誡我們 :與他人相處時,從一開始就要約束自己,盡量避免發怒或冒犯別人,而懷有怨恨之心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換言之,一個人的貴賤與出身背景無關,而是取決於其言行舉止。

上述偈頌則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縱使身邊的人心存憎恨,我們自己也不生憎恨之心,反而要努力使自己擺脫怨恨的情緒。如果根據對方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情緒,那只不過是被外境所左右或陷入別人的情緒罷了。世間萬象,幾乎沒有任何事情是能夠真正令自己稱心滿意,或者依照自己的意願而發展變化的。若事與願違就一再發怒,或是對他人懷恨在心,那這世界將變得殘酷,人生也將成為綿延不斷的痛楚。佛陀早就勸誡過我們:在娑婆世界裡,怨恨、罪惡環環相扣,必須要忍耐度日。活在這充滿怨恨、罪惡交織的世上,別忘了重心總在我們自己身上。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再捲入外境而隨之流轉,應觀察自己內在面貌。與其陷入怨恨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不如以慈愛的心態來待人處事 ;與其造作惡業,不如在生活中實踐善行;與其讓自己發出憎恨他人的惡臭,不如散發出蓮花般的芳香,精進修行。讓我們衷心祈求,願我所向之處皆「蓮香滿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