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生率跌跌不休,跌到只剩千分之十點零六,躍上全球第一。這個數字將使台灣經濟成長下滑,勞動力降低,房地產及幼兒養育面臨萎縮……,由此看來,生不生孩子已不是自己的事,已嚴重到要由國家拿出辦法來挽救危機。
新生代養得起孩子卻不養,舊社會食指浩繁且捉襟見肘,卻抱著「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家家都生七、八個以上,逼得政府當年要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我問我的婆婆和媽媽,為什麼那麼愛生?老人家說,又沒有人教她們生育、養育或節育的相關知識,對家用收支也懵懵懂懂,雖無隔夜糧,終究也沒把孩子餓到,一轉眼,就都長大成人。
生育惡化,內政部的建議包括「六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增設未成年子女免稅扣除額」、「提高婚姻免稅扣除額」、「健全收養制度」、「強化幼托設備」、「課後照顧」、「落實產假和育嬰假」等,但,生育數字顯然沒有因此回升。
中央大學教授張志安提出,如果出生率再不回升,到二○五一年,台灣那一代之後就可能絕後。「沒有人,怎麼跟人家競爭?」勞動人口銳減,代表消費的萎縮,使經濟成長動力受挫,他相信,世界一九九○年代以來的經濟低迷,起因都是少子化現象。
張志安認為,「增產報國」可以日本「育兒減稅」方案為借鏡,職業婦女在家照顧幼兒「留職有薪」,可領到工作時本薪的百分之四十。非但如此,日本政府將小孩的成長分成妊娠、生產到嬰幼兒期、進小學、小學生期、中學生至大學生期五階段,針對不同階段做補助。
張志安強調,生育婦女重回職場最是關鍵。許多夫妻不是不想生,而是擔心生了以後無法繼續工作,政府應該跟企業達成共識,女性才會有生育動機,也才能優哉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