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國語日報看到一篇報導,指某國小鼓勵學生親自打掃廁所,以培養感恩的心,讀後深有感觸。
日前某大學「清潔社」到國中小帶活動,主要也是宣導清潔廁所的重要性;同時台灣美化協會,也鼓勵企業、學童自行掃廁所。其實,學童是否該打掃廁所,一直是校園裡的熱門話題,曾經,我也認為掃廁所應該「外包」,但是看到一群大學生低頭打掃、企業人士挽起袖子、小學生也拿起刷子後,我發現,掃廁所不只是單純的「整潔工作」,而是一種修心、修行的考驗。
大學生教學生洗馬桶時,不是水龍頭接著水管,任由水「恣意揮霍」,而是提一桶,洗一桶,再提一桶,再洗一桶,從中養成勤勞不怠惰與節省水資源的習慣。當我們刷洗馬桶時,也必須蹲下身子,從中體悟到放下身段的處世原則,學習彎腰俯身的謙虛態度;刷洗污穢之物時,或許我們會厭惡他人為何「草草了事」,弄得一團髒,但當我們都實地刷過、體驗過這個清洗動作時,就可以體會清潔人員的辛苦,進而在大小解時,更替對方著想。
相信有更多人到公共廁所時,總是摀住口鼻、摒住呼吸的,更別提要親自躬身去清潔廁所了,其實,這就是考驗一個人是否具備「忍耐」的工夫,唯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
一般家庭的廁所多很乾淨,為什麼公共場所的廁所,卻常讓人「嗤之以鼻、退避三舍」呢?大部分的人,總會有一種心態;自己的東西要愛惜,別人的東西就敷衍了事,而在校園中讓學童打掃廁所,或是由企業人士輪流打掃公司廁所,其實就是養成「等同視之」的觀念。
家長在家裡,不妨試著讓孩子嘗試看看以清水洗刷,再由父母做善後處理;在校園,也可以讓學生掃廁所,再定時由委外人員清理。我想,這樣子的整潔工作,最終的目的即是「修心與修行」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