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詩故事--獨留青塚向黃昏

公孫策 |2006.05.11
3960觀看次
字級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跡〉

湖北宜昌有「昭君村」,杜甫經過該地,作此詩緬懷王昭君。

昭君和番的歷史背景,先是匈奴與漢朝連年征戰,之後漢朝運用穿梭外交,支持西域諸國與匈奴對抗,匈奴在對外擴張不利的情況下發生內鬥,呼韓邪單于篡位,造成大分裂,相互征伐,最後形成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對抗的局面。雙方為了專心「槍口對內」,分別向漢朝稱臣,呼韓君邪單于勢力較弱,因此多次入朝,以換取漢朝支援。

後來,漢朝擊潰郅支單于,呼韓呀聞訊,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心腹大患去除,懼的是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於是再度入朝請求和親「願為漢家女婿」,並自請擔任漢朝北方邊防,漢朝可以撤消邊防軍。

漢元帝命令相關官員研究可行性,郎中侯應持反對意見,認為「夷狄不可親,邊防不可罷。」漢元帝最後裁決不撤防,只同意通婚,配婚對象就是王昭君。
 
昭君本名王嬙,十七歲被選入宮。當時後宮嬪妃甚多,漢元帝命令宮廷畫師毛延壽將她們逐一畫像呈閱,只挑選美貌者臨幸。後宮佳麗為此爭相賄賂毛延壽,請他畫得漂亮一些,王嬙不肯賄賂,毛延壽就故意將她畫得很平庸,以致於進宮數年一直未曾見過皇帝的面。

漢元帝答應賜給呼韓君邪單于五位宮女,王嬙主動提出意願出塞和番,於是被列入賜婚名冊。

呼韓邪單于結束入朝行程,漢元帝設宴送行,宴會中「點交」賜婚的五位宮女,王嬙出場,「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那一刻,呼韓邪很滿意,漢元帝很後悔,可是不能失信「夷狄」而有損「上國天朝」體面,當場賜名「昭君」。

王昭君得寵於呼韓邪單于,乃寫信向漢元帝陳述:「臣妾有幸側身後宮,卻遺憾受到畫師打壓,如今身在萬里之外,肩負外交重責,但願能以女兒之身,達成和霍去病、傅介子一樣的功績。……期待有那麼一天,人們會稱讚王嬙居然能成就大丈夫的事業。此生已不敢想望玉門關,但是月亮仍是漢地同樣的月亮,我家中有父親有弟弟,希望陛下能垂憐照顧。」

漢元帝接到這封信,下令將毛延壽等宮廷畫師十餘人通通處死,並且多次派王昭君的弟弟擔任宣撫北庭的使節,兩國之間因而維持長期的友好和平。

王昭君走時「戎服乘馬」,也就是不著漢人服裝,也不乘車,隨身攜帶琵琶(胡人樂器)一支,以示「寧為胡人」的決心,呼韓邪單于因而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
 
昭君在匈奴期間,漢朝無邊疆之患,足見和親比征伐更能帶給國家安全。她死後葬在朔方(今歸綏縣),塞外草原的草色很淺,稱為「白草」,可是昭君墳上的草色獨青,所以說是「獨留青塚向黃昏」。
(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