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台語能力在中南部更顯得重要,在台南擔任家管的楊太太表示:「要在南部生存,沒有醫師不會講台語吧!」她甚至遇過口音類似香港人的醫師,遇到老人家一樣能夠以流利台語關心:「係叨位袂爽快?」如果詞窮了,也會趕快找護士小姐來翻譯。
在高雄開計程車的吳先生認為,很多醫師講台語多半只是用來安撫情緒,真要解釋病情還是用一堆讓人聽不懂的專有名詞,但「奇蒙子」就是比較好,他媽媽也覺得這樣的醫師比較有親切感。
從南部上台北念醫學系的葉同學說,班上的確有不少同學「英文比台語還好」,不過他去診所看病時發現,台北說台語的人其實也不少,尤其很多帶孩子去看病的年輕爸爸,常常一開口就是講台語。
民眾期望醫師的台語能講到什麼程度呢?楊太太認為,醫師有他的英文專業,可是應該也要有能力把專業名詞,不論透過國語或台語,轉化成患者聽得懂的簡易版本,她遇過一個醫師很好心,耐心用台語解釋還搭配圖解方式,讓她能夠理解家中長輩的病況與治療方式。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呂佳育表示,若能用更貼近民眾的語言來說明病情,不論是國語、台語甚至客語,的確能夠促進醫病溝通,但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一個醫師即使可以講流利的台語,但若一樣跟病患話講得短、運用太多專有名詞,這個醫病溝通仍是失敗的,因此最重要的是醫師的心與態度,真的把「醫病溝通」放在心裡,才能跟運用的語言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