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將「醫用台語」列為正式學分的選修課,至今已五年,授課的台灣母語會會長張淑芬表示,這門課是牙醫系的學生主動向校方提出開課需求,因為他們到醫院見習後,發現跟病患之間缺少台語溝通的橋梁,多年來學長姊不斷交代學弟妹:「一定要去學學台語!」也讓這門通識課始終人氣不減。
然而,從發展教材到建構全國首創的「醫用台語教學網站」,張淑芬表示,這是跟歷屆學生磨合的成果,她本來是一個沒有完全醫學背景的母語推動老師,但她可不是直接拿教科書來翻譯,而是讓學生先用國語解釋這個器官、病症,她聽懂了再教學生用台語該怎麼問診、說明,這些成果均收錄在網站中。
張淑芬強調,學醫用台語,一定要多聽與多說,透過拼音將國語字音直翻只是入門方式,尤其台語有很多傳神的形容方式,醫師問診時如果沒有精確「猜」出是那一種,可能抓不到病患的實際病灶,比如胃不舒服,雖然可以直翻字音,但是台語中是胃發冷?胃脹氣?還是悶悶的感覺?都有不同的講法。
此外,更讓張淑芬心有所感的,是病患其實常常說不出來到底那裡不舒服,因此她也嘗試對學生形容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比如漲奶到底有多痛?她形容:「有如兩個火熱大石頭壓在胸口,石頭上還布滿了針,因此身體只要稍稍轉動就會痛的不得了。」讓學生去感受,畢竟真的到了臨床,不是每個病患都能夠詳細描述自己的症狀。
「醫用台語教學網站」今年上線,在學生協助下,張淑芬除了分科、分部位蒐集一千多個醫用詞彙的英文對照,也已錄製完成台語發音,不過暫時還來不及把全部資料上傳完整,會持續更新資料。她希望透過這些教材,讓更多有需要的線上醫護人員,可以即時利用查詢、收聽發音,同時也替台語醫用文化留下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