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地震後,老公因躁鬱症而失業,一個女人要負擔家計和三個在讀大學的兒女,日子過得不能說不辛苦。
意外地和一位失去聯絡三十幾年的同學重逢,她知道我的情形後,出於一片善意,總會介紹朋友來住我的民宿;有適當的機會,也會承辦他們學校的戶外教學或導覽活動,有時也幫他們代購農特產品,我很感謝她對我的付出與關懷。
同學一心想幫我改善生活,所以又陸續找了一些廠商,要我兼著賣他們的商品。她真的很熱心,卻忽略了我的感受與需求,我的個性,其實不適合做生意。
「我這個同學很有才華,可惜遇到地震,老公因抗壓性低…」每次當她滔滔不絕介紹我的時候,難免會引起別人多看我兩眼,那讓我感覺,自己像隻展示在眾人面前的猴子,渾身不自在,很想找個洞把自己藏起來;其實我並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可憐,也不想要以此博取人家的同情。
我是需要關心沒錯,但這事一再重演,讓我心裡產生莫大的負擔與反感,當然,同學或許會覺得我不識好歹吧!
不過這就像在別人肚子餓的時候,給了他一件厚棉被,或是一個大冰箱,都不實在而多餘。其實只要給一碗飯,或是一個饅頭,就可以飽足了;至於現在事過境遷十年,哪怕只是一句:「加油!」精神上鼓勵一下,我也會感到很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