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老人突然發生昏倒,或生病等急重症時,家屬常擔心老人家能否接受高風險手術,或急救後會不會反而變成植物人、癱瘓等後遺症,陷入急不急救兩難窘境。醫師表示,老人心室顫動,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存活率不比年輕族群低,家屬不需太早放棄。
台北馬偕急診醫學部主任張文瀚表示,過去曾收治一名高齡九十四歲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家屬認為手術會有風險,原本不接受手術治療,但醫師與家屬溝通後,讓患者順利進行手術治療,術後一周,患者康復出院。
張文瀚指出,該不該急救、要不要動手術與年齡無關,以國外研究報告為例,將院外發生心臟停止接受心肺復甦術病患,分為十八至六十五歲、六十五歲及七十五歲以上三組,結果發現,經心肺復甦術後一個月存活的比率分別是百分之四點五、百分之三點二、百分之二點五。
若以國內老人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效益來看,從存活到順利出院,台北市是百分之三點九,高雄市為百分之四,國外文獻則大約在百分之一至三。
張文瀚強調,老人發生心室顫動,其實電擊就能處理,尤其如果心臟停止在數分鐘以內發現,或呼吸道阻塞的老人,這些都能以心肺復甦術急救。
至於停止急救的時機,張文瀚表示,例如心肺復甦術已施行超過二十五分鐘,本身有肺炎、腎衰竭、敗血症等老人家,可能急救效果較差,才考慮支持性療法,而非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