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蘭
「老師您當場購買的十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目送一九四九———龍應台的探索》DVD,我已經叫快遞了,十二點前會收到…」「收到了,今天開始寄出,今年我最先給親友的聖誕禮物是留下一點點我們怎麼來的痕跡給下一代…」這是上月中參加《目送一九四九》紀錄片全球首映淚痕未乾離去前,立刻做的決定;我要讓我的子女、學子、下一代知道我從哪裡來,我要讓跟我一起長大的好友親朋、用另個視角回顧成長,更重要的是,我要以最快的速度、讓幾近凋零碩果僅存的上一代、看見他們的流離顛沛血淚故事,我們重視,並有人已經用書、用電影開始記錄,永存、傳遞。
這部由王小棣監製、黃黎明導演,全長九十八分鐘的紀錄片《目送一九四九———龍應台的探索》,讓監製與導演重新了解台灣「這片土地有很多種的寂寞、很豐富的感情、很飽滿多元的人與事,值得我們探索與驕傲。」全球首映會時讓在場許多白髮蒼蒼的民眾及副總統蕭萬長,被一幕幕影像拉回六十年前的場景,忍不住感動拭淚說:「成功用影像說故事,感觸很深,也有感動與感恩。」…也有許多新銳藝術家,帶來他們的創作,分享年輕世代對一九四九的看法。
歷時年餘、採訪近七十位受訪者,參考上百本史料書籍,行跡遍布台灣、馬祖等地,遠赴大陸浙江寧波、千島湖、南京、湖南、上海、香港、吉林、長春、福建等,歷時年餘,收錄許多珍貴的口述歷史、震撼的影像資料,以及令人動容的文件書信…才完成拍攝。雖與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樣,不盡全面、完整,也有人認為「龍應台女士說一九四九是大家知道的台灣的起點,可是台灣一直都存在,對於台灣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是從一九四九年開始被迫對一九四九以前的台灣失去記憶的…」,但多欣慰已經有人這樣用心用力,開始「回憶」!
時代背景
一九三七年,南京圍城,十八歲的龍槐生死命爬過城牆,逃出城外,一旁的長江河畔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南京大屠殺」緊接著就在背後的城裡發生。
一九四二年,台籍日本兵鄭子昌醫師留下剛滿月的兒子鄭宏銘,搭上神靖丸號赴兵役徵召,就此航向生命的終點。
一九四六年,被判處死刑的戰俘李琳彩死前脫下衣服,咬破手指寫下與母親訣別的遺言。
一九四七年,李維恂在新幾內亞日軍戰俘集中營等著回祖國的船,等了兩年,同袍的許多人已經等瘋了。
一九四八年,十七歲的←弦甩開母親送上的油餅,跟著學校流亡的隊伍,頭也不回地走了,渾然不知那就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面。
一九四九年,應美君離開淳安老家,沒想過再回到淳安已是半個世紀後,而老家早已經沉入了千島湖底…
這一年,國共內戰結束,共產黨正式在對岸建立政權,近兩百萬的國民黨軍民撤退到台灣。
也是這一年,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發布戒嚴令,這塊土地即將進入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
從一九四九開始,六十年過去了,時代的巨輪輾印出人們各自不同的傷痕,在台灣共同生活的我們,是否曾好好問過彼此,痛在哪裡?我們該怎麼看待傷口?怎麼讓它好好癒合,然後往前走得更遠更好?
歷史的長河流過,無數的生命在其中被犧牲、侮辱、折損,而留下來的會是什麼?
歷史留在書上的常常僅是舉重若輕的一句話,而那麼一句話的背後確有無數的生命故事在其中。回到一九四九,我們希望用影像向那時代下微小但尊貴的生命致敬、悼念,願每一段蒙塵的歷史、每一個犧牲的生命都能啟發我們的智慧與愛,拓展我們追求未來的視野!
上周在公視播出後,無論男女老少、山巔海角、在地國外回應如初冬雪片飛來,當我陪同家人重看一遍《我從哪裡來》,看到:
在美定居的鄭宏銘醫生說到讀他醫生父親數學書的一段、←弦說到部隊開拔他沒回頭看送行的母親(欠這一眼讓他懊悔一輩子,沒料到是永別),停了好久然後放聲大哭;宜蘭小學的訓導主任跟排斥外省人的學生們道歉:「我不是故意要來台灣的。」教我不能自己,淚如雨下。
「我母親很少講我父親的事,唯一我記得有一次,她不曉得為什麼好像聞到我頭髮的那個味道,就跟我講一聲說:你父親以前的頭髮就是這樣的味道…」
「我還只是個小孩兒,我媽媽就站在旁邊,然後我們就開拔了,就走了…我記得我沒有回頭」
「那就變成是他後來幾十年的漂洋過海、打仗、流離,唯一帶在身上永遠不會忘記的東西,就是這兩隻鞋底…父親一輩子他那個鞋底沒有用過…」
「應該就是心裡有個盒子關住了,偶爾才會打開…」
在一九四九那個動盪戰亂的年代,那烽火倖存的,卻在歷經了生離死別之後,才發現離去前的那句話就是訣別,轉過身前的那個眼神就是最後一瞥…
有一位鄰居伯伯說:當年離開大陸時,是媽媽叫我去買醬油中途。從此再也沒有回家過,一人一生隻身在台…
←弦爺爺的反應,讓我想起心疼而不太敢去想的爺爺。每次和他聊天完,總是淚流滿面,心疼得無法言語。
我要回家鄉台南去,陪伴一九四九來台的母親,一九五四輾轉來台的父親,共享天倫之樂…對生命的關懷,絕對要有柔軟的心 、熾熱的情,因為愛世界變成真善美。
迴響
「指責別人時,先看對方的傷痛,將心比心,就不會有怨恨心了。」感恩、美好的一堂課。~吳碧珠
生命教育太重要,要用大愛教孩子,使人類世界更包容更寬廣…~劉秀賢
蘇老師,謝謝您讓我學會以不同面向用心看電影。無論是《一九四九》歷史傷痛,或是《明日的記憶》人們不願面對的病痛,我心疼、我感動、我欽佩這些歷史文字電影工作者為我們紀錄這感動的故事。~彰商體育組素青
從十點看到近十二點,老人的無聲、老淚縱橫,最叫人感傷。一九四九這本書、這部紀錄影片,收集許多人的記憶,也勾起許多人不敢再想的往事;我就是那種沒有墓可掃,幾乎沒有什麼親戚的一代,這是我小時候的疑惑。看完影片再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看裡面更多那個時代的感人故事。~慧平
龍應台來星加坡演講已先睹為快,確實很感人並正在讀大江大海,看看前人的苦難也特別珍惜自己的幸福。~亞平
「千萬個中國人的苦難、流離,就是帶著我們緩緩向前的長河啊,一九四九的滔天巨浪,終究會推著這長河走得更遠吧!」
六十年過去了,懷著對那一代人的敬意與不捨,龍應台踏上探索一九四九的旅程。
從龍應台父母親的一九四九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令人動容流淚的生命故事。
如果你願意在今天抽個空,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時,於三立新聞台播出,適合全家老少一起觀看,並且觀後互相討論。上一代一定有未說過的好故事因之想起、中生代補充四、五十年前的小時候,讓下一代了解我們或長或短或甜或苦的曾經。誠摯邀請您,靜下心情,閱讀《目送一九四九———龍應台的探索》,向走過六十年流離歲月的人們致敬。
電影官方網站:http://blog.iset.com.tw/1949/p=13 [東暉]
相關連結:http://www.tungfil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