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雜誌進行國中小學生學習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國中男生討厭閱讀,國小學童不分男女都討厭國文,且對主要科目學習意願低落。
國小是建立認識世界的基礎階段,需要學校教育栽培,如果連國小學生都厭惡學習,特別是討厭國文,還能說是學生有問題嗎?
如果在討論教育問題時,主導教育體制與課程規畫的大人,總是先預設問題都出在孩子的立場,且習慣倒果為因來解釋,那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有三成以上的國中男生討厭閱讀、國小學童討厭國文,顯示國小國語文基礎教育失敗,如果教育單位不能從課本設計、教學方式、評量方法等角度找出原因,反而解讀成這就是孩子國文程度不好的原因,那麼再過一百年,也找不出真正問題所在。
會讓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厭惡感的教育制度,是健康、正確的嗎?古代封建社會以各種權威,強迫後進者接受錯誤的學習方法,不應該被歸為傳統文化延續使用。
國語文或母語是一個人認識世界、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國語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連國語文都學不好,不太可能學得好其他學科,所以培養孩子體會使用文字的成就感與樂趣,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教育體制再不從這方面反省,台灣的孩子才是真的輸在起跑點上,輸給懂得學習文字語言價值的他國孩子。
教育單位不能一味從自己的便利和需求去設計課程,必須思考孩子究竟需要什麼?怎麼學才能既快樂又有收穫?而且,教育研究者不要把焦點全放在失敗的孩子身上,也要關注成功的孩子,例如雖有三成國中男生討厭閱讀,但有七成不討厭,問問他們為什麼不討厭,歸納原因落實到教育現場,作為修改課程與教學方法的參考,也許就能改善厭惡學習的問題。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