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昨天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可說是決定人類存亡的關鍵會議,如果與會各國對節能減碳、發展綠能經濟沒達成共識,不久的將來,應會看見愈來愈多的生態難民,台灣恐怕也將被地球暖化所造成的異常氣候摧毀。

當政府官員說要積極爭取成為氣候、節能減碳等國際組織的會員國時,我不禁想,高汙染、高碳排放的台灣,對搶救地球有什麼貢獻?
台灣從上到下,看不出有對抗暖化的決心,例如上月中旬過關的中科四期,罔顧民意對園區汙染排放標準的質疑,政府仍有經濟發展重於生態保護的思維;替代能源發電的收購價,因價格過低不敷成本,被有意投資的廠商斥為荒謬等。而民眾抱怨能源價格過高,卻不反省浪費。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政府制定的減碳標準是二○二○年降到二○○八年的水準,二○五○年降到兩千年的水準,這算減碳嗎?
如果台灣不設定減碳標準,只想靠花錢買排碳權,繼續發展高耗能、高汙染、高排碳的工業,不思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解決排碳量過高問題,不加緊腳步推動節能減碳型產業,國際組織會讓台灣成為會員國?
台灣有許多綠能經濟大廠(如自行車、太陽能光電產業),但大都將產品賣給外國,本國卻不使用不推廣,以自行車為例,捷安特為世界第一大廠,台灣應是自行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但台北市竟只有一條示範性的自行車道,可是要推動自行車,應遍設網狀車道,並提升高眾運輸網使用率與普及度,及解決機車問題,但這些全都闕如。
這顯示台灣對節能減碳,只是呼口號而已,雖然台灣的國際地位特殊,較不被各國關切,但如果不徹底檢討產業結構中的碳排放與汙染,恐怕會被追求永續發展的國際社會排斥,這無關政治,而是生存問題讓世界選擇抵制台灣。
地球生態是完整而複雜的系統,當某個地方不斷被破壞,就會系統失衡,終極結果就是整個系統崩解。
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變遷,使侵襲台灣的颱風威力變強、冬天不冷等,這是過去五十年放任經濟發展勝過一切的惡果,我們正在承受工業文明的副作用,它們像回力鏢般,回過頭來向我們索討該償付的成本。
台灣人民應該警醒,反對破壞生態的經濟發展行為,寧可窮一點也要保住賴以生存的青山綠水,而且連對節能減碳議題向來強硬的美、中兩國都大幅讓步了,台灣還等什麼?如果再不大刀闊斧的做,就來不及了,難道要等到莫拉克颱風成為台灣氣候的常態,而且蹂躪全台後,政府與人民才會有覺悟嗎?只怕為時晚矣!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