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抗暖化可能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全球議題,但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可長久存於大氣中,想靠節能減碳來阻止全球暖化相當曠日廢時,因此所謂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是否能用來對抗暖化,也在本次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中再度受到廣泛討論。
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王國英表示,地球工程的種類繁多,其中之一是「在地球大氣層的平流層注入大量的硫化物」,如二氧化硫等,藉由形成固體或液體「氣溶膠」(即懸浮微粒)的方式,吸收或散射陽光的短波輻射、降低地表溫度。
這種想法是一九九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增(Paul Cruzen)所提出的。王國英指出,一九九一年六月菲律賓品納土玻火山(Mount Pinatubo)爆發,也造成了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氣溶膠注入平流層事件:當時估計注入一千七百萬噸的二氧化硫至平流層,強大冷卻作用竟導致北半球平均氣溫下降攝氏零點五至零點六度,全球氣溫也下降約零點四度。
如果用人工的方式在平流層注入硫化物,理論上也能造成相同效果;王國英說,這有點類似人造雨工程。
然而就如同所有的地球工程一樣,在平流層注入二氧化硫來阻擋太陽光熱仍有許多副作用和不確定性;王國英說,最嚴重的就是硫化物形成的冰晶會增強氟氯烴等氯化物活性,影響大氣中臭氧含量的分布。
以一九九一年品納土玻火山大爆發而言,平流層的氯化物受刺激後,讓中緯度大氣臭氧含量快速遞減下降,更使南半球的南極大陸在一九九二年產生至今最大的臭氧洞,地表溫度雖然降低了,但紫外線的威脅卻增加更多。
正因此,王國英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國家敢貿然嘗試這種做法;此外,地球工程也可能淪為大型汙染源國家或企業繼續大量耗能、逃避環保工作的藉口。
「符合環保核心價值的抗暖化方式,才是最實際可行的。」王國英表示,目前地球工程中以「碳捕捉」或「碳封存」的技術較為成熟可行,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也是符合趨勢的抗暖化選項,同時二者都帶有龐大商機,未來各國仍應繼續朝這些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