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二十七日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中,以「沙漠中的羅生門」為題,談到杜拜世界公司類似倒債事件的三種意義。
克魯曼指出,第一種觀點為這是許多主權債務違約(sovereign default)的開始、政府用赤字支出來對抗經濟下滑能力的終結,這是「末日博士」羅比尼提出的。第二種觀點認知,杜拜危機基本上是一件商業房地產泡沫案,儘管「杜拜世界」是國營,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比特也持此看法;認為杜拜這個公國實質上是一個高度槓桿操作的商業房地產投資者,這位投資者和許多類似的投資者陷入相同處境。
最後一種觀點是,杜拜事件獨一無二,找不到和它十分類似的例子。
克魯曼說:「我傾向於結合第二和第三種觀點。目前美國債券的價格正在上漲,顯示杜拜事件並未升高違約預期。總之,我們繼續活在一個挺有意思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