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四十歲,被世界樂評家認為「二十年才出一個」的音樂奇才陳瑞斌,五月十六日將回到故鄉台灣舉行鋼琴演奏會,並舉辦他第一本自傳回憶錄的新書發表會。
有關陳瑞斌的各種感人小故事中,最被大家好奇及談論的,是這位天才十三歲負笈奧地利前,所練習的三手鋼琴,是父母花了相當於如今市值兩千萬元買下的;而他前往奧地地深造時,手中握有的兩樣東西,一是父母標下的會錢,另一則是一張學生簽證。
「瑞斌是家中的第一個小孩,大家對他疼愛有加。瑞斌開始會站時,就喜歡把琴鍵當玩具。」陳瑞斌目前居住在台南老家的父親陳振德說,瑞斌才二歲多,就能彈出一首曲子,家人怕吵到鄰居,把他從鋼琴上抱下來,他立刻哭鬧不休,非得再坐上琴椅不可。
父親是音樂老師,叔叔是鋼琴家,陳瑞斌的音樂天分很早就被家人發現。但起步比別人順利,過程卻不輕鬆。陳瑞斌說:「每當父親上班前,總會放下許多空白錄音帶,要我把它『填滿』。」但也因此,六歲時,陳瑞斌就拿下鋼琴比賽的頭魁,於十三歲那年獲選保送奧地利維也納深造,並先後榮獲十六項國際鋼琴比賽的大獎。
很多人以為,陳瑞斌從小一切順利,應該是用最好的琴,有最好的老師,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但陳瑞斌回憶,出國前,他一直用家中的「三手鋼琴」練習酖剛買時是二手琴,叔叔用過再傳給他,琴身已有百年歷史,目前仍留在台南家中。
陳振德說,那台琴是用一萬一千元買的,折合現在新台幣大約二千萬吧。
那個時候,六十坪的房子,也不過壹萬二千元。「當時很多人笑我笨,說:買鋼琴不如買房子。」但負責奉養父母、照顧弟妹的陳振德,正好意外得到愛國獎券第四獎(獎金五千元),再加上一個月三百元月薪存下來的錢,好不容易湊夠錢,卻決定先買琴後置產。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我的三個小孩都是學音樂的,表現都不錯,因為從小我就要他們,凡是在學校唱過的歌,也要帶回家分享給家人聽。」陳振德的堅持,使陳家如今成了音樂世家,晚輩幾乎個個能彈能拉能唱。
如今回想在奧地利求學的過程,陳瑞斌仍十分感激父母的成全。「一開始家裡還會打電話給我,後來覺得越洋電話每個月要花將近兩萬元,就改成寫信聯絡了。」陳瑞斌出國前十年,只回過國一次,相對的,陳家至今也只有陳母曾到過一次維也納,為的是參加陳瑞斌代表奧地利在蕭邦藝術節上的表演。
曾經,為了省錢,陳瑞斌必須每周從維也納坐夜車去德國上課。到了德國,天還未亮,他只好枕著琴譜袋,裹著大衣,蜷曲在長椅上睡覺。讓德國警察誤以為他是車站裡的流浪漢,狠狠的趕他出去。
有很多年,陳瑞斌住在沒有洗澡間的房子裡,得去公共游泳池「洗澡」。在饑餓難耐時,陳瑞斌也曾去遊民收容所喝咖啡、吃慈善餐。「很好吃呢,就算今天回想起來都覺得好開心!」也許正是這些生活困境的磨練,讓陳瑞斌培養出在練習艱難樂曲上的堅忍毅力。
如今享譽國際音樂界與媒體界的陳瑞斌,每當台下掌聲響起,出場謝幕時,他心中總是充滿感恩。他深深了解,若沒有家人支持、台灣的環境,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優美的古典樂音,更不可能出國進修,讓國際人士認識台灣人的音樂成就。
現在人生的重心,陳瑞斌說,除了最愛的音樂演奏,也期許自己能以台灣「音樂大使」身分,藉著每次的表演機會,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