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戴奧辛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就連可愛的鴨子也遭池魚之殃。江良誠攝
十一月十日,高雄大坪頂地區發現多處地點被人非法傾倒煉鋼爐碴和含有戴奧辛的集塵灰,不只導致當地養鴨場大量的無辜鴨隻被過量戴奧辛汙染,遭到集體撲殺銷毀的悲慘命運,更讓沉寂一時的戴奧辛問題再度鬧得沸沸揚揚,成為社會各界矚目焦點。
台灣長年來因工業過度發展和環保意識不興,使得號稱「世紀之毒」的化學合成毒物戴奧辛(dioxin)不斷產生,不但危害土壤、地下水和生態系,更威脅人們的健康。不過正所謂一物剋一物,自然界中存有一種戴奧辛的剋星──「門多薩假單胞菌(NSYSU)」。
在兩年前,就讀高雄師大附中的李雅廷在化學實驗過程中,無意間發現這種能降低土壤中戴奧辛濃度的菌種,也啟動了中山大學和正修科技大學團隊的相關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最近因「毒鴨事件」,再次廣泛受到注意。
「門多薩假單胞菌」對你我來說有些陌生,但許多人更好奇為何這個有著長長名字的菌種可以「吃掉」戴奧辛。對此,研究團隊成員、中山大學生物所博士生林偉志表示,門多薩假單胞菌原本就存在於被戴奧辛汙染的土壤中,能夠分泌出酵素,分解並破壞戴奧辛的苯環結構,使其恢復為不具毒性的元素,大幅降低土壤中的戴奧辛濃度。
共同參與研究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劉仲康表示,「門多薩假單胞菌」具有耐汞的特性,當初研究團隊也是無意中發現NSYSU不但可以分解戴奧辛,還能將戴奧辛轉為讓自己茁壯的養分。
劉仲康說,NSYSU是取自於中石化汙染廠區的本土菌種,因此不會影響本土生態。他表示,NSYSU菌種具有本土菌種、培育成本低、可在地培育等特性,只要在汙染廠區就地施放菌株就可進行培育,而且分解效率高,研究發現NSYSU能在兩個月內分解高達80%的戴奧辛,分解速度會隨著戴奧辛濃度而有所不同,戴奧辛濃度愈低,分解愈快速,可說是「小兵立大功」。
「當初能發現這個菌種,實在相當幸運。」林偉志說,門多薩假單胞菌只要在約二十至三十度的常溫下,就能快速地分解土裡的戴奧辛;頑強的戴奧辛相當耐熱,受汙染的土壤要用攝氏八百度以上的高溫焚燒,才能摧毀其中的戴奧辛。「原則上溫度愈高,作用速度愈快,但也不能過高,否則反而會破壞單胞菌分泌出來的酵素(蛋白質)。」
事實上,能分解戴奧辛的菌種不少,德、日、美等國很早就進行相關研究,但苦於分解效率無法有效提升;林偉志指出,可用誘導或結核菌株的方式提高細菌分解戴奧辛的能力,但門多薩假單胞菌本身就威力驚人,加上是本土原生的菌種,對土壤的自然作用不會對既有環境造成影響,而且比起國內其他消除戴奧辛汙染的方式,耗資更低,是相當經濟的選擇。
林偉志表示,雖然國內外還沒有成功讓細菌走出實驗室、大規模為土地除去戴奧辛的案例,但門多薩假單胞菌研究團隊將在年底申請專利,更期待未來能讓它們成為台灣對抗戴奧辛的祕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