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公布十月外銷訂單,表示在金融海嘯後,年增率首度由負轉正;主計處公布十月失業率也首度跌到百分之六以下,失業情勢已趨穩定。
景氣回升了嗎?看了政府部會公布的數據,似乎一片大好。

可是,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表示,雖然不少企業要辦尾牙、加發獎金,但以往每桌預算一萬到一萬五千元,今年只有五千元到一萬元,相差很多,因此,企業活力尚未回到最好,民眾生活尚未改善,公務員待遇不可能調升。
有冷靜的聲音是好的,因為不能太樂觀。首先,明年經濟成長預估為百分之四,但實質經濟活絡狀況比不上二○○七年,除非明、後年經濟成長都達百分之四,才能肯定景氣題真的復甦了。
而且,撇開經濟的學術數字不談,小市民誰感受到景氣復甦?別看百貨公司周年慶擠破頭,其實平常生意非常清淡,櫃姐們最清楚。
其次,即便真的經濟復甦,但小民感受不到好處,也嘗不到失業率下降的甜頭,因為政府「短期促進就業方案」,年底有兩萬人約滿到期,將加入失業大軍,出現「無就業復甦」現象,也就是「經濟指標轉好,但失業率沒有下降」,講白一點,就是景氣雖然復甦,但沒有人因此找到工作。
深入來講,就是「景氣與勞動市場背離」,目前的景氣復甦是由金融、科技等少數行業帶動,但金融業的復甦是因市場游資過多,而科技業則受惠大陸的救市政策,如家電下鄉等。
因資金過剩而衍生的景氣復甦,極可能只是「經濟泡沫」,不會增進實質的經濟活絡,反而可能使「實質復甦」遙遙無期,更拉長「無就業復甦」時間,無助於人民的就業。
至於科技等產業復甦,是否能擴及其他產業,並帶動就業率,還很難肯定,因為今年訂單雖不錯,但不少科技業者坦言,還看不到明年的訂單在那裡,因此就業市場是否能跟上景氣,確實值得再觀察。
再看失業人數,十月「初次尋職」的畢業潮已開始消化,但長期失業人數仍維持十萬八千人,實際失業人數仍高達八十七萬兩千人,而且中高齡失業嚴重,比去年同期大增近四成,中高齡勞工多屬非自願失業,對家庭、社會影響較大,值得關注。
其次,上班族薪水不進反退,報載據主計處統計,今年一至九月「名目平均薪資」較去年減少百分之六點二三,是史上最大減幅,加計物價因素,「實質平均薪資」為一九九七年來新低,等於退回十二年前水準;而且工作時間有增無減,加班工時連續三個月成長。
總結來說,即使外銷訂單由負轉正,若無法普及一般民眾,那無異於「經濟泡沫」,即使失業率下跌,若薪水不進反退,工時有增無減,也無異於「就業泡沫」,政府在釋放經濟利多的春燕時,可曾想到這些?
李琉(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