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命運交錯的故事(之二) 德國篇

蘇蘭 |2009.11.21
1343觀看次
字級

柏林圍牆倒塌,重逢的喜悅卻也成了鄉愁的開始。不只在二十年前的德國,台灣海峽兩岸的現在、以及南北韓在不可知的未來終將消滅的北緯三十八度線,都將上演一幕幕可預期和不可預測的悲喜劇。

藝術系教授鄭治桂在部落格裡沉重下筆:二十年前的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倒塌,德國統一了。這個國家曾經被一個狂人將整個民族捲向一個人性與良知的瘋狂試煉,一道圍牆將整個國家劃成兩個世界作為懲罰不義的代價。刻滿傷痕的圍牆,投射下的巨影,曾經覆蓋了一個世代的人性記憶,而掀開了陰沉巨影下的集體記憶,又暴露出多少生命的不堪?

今日,國家命運與民族悲劇的巨大迷霧似乎已經煙消雲散,罪惡與責任的反省還沉重地叩擊著德國人的良知,而偉大論述的傳統,激勵著這個堅強的民族,始終保持著警醒,讓青史不致成灰。而重尋幽微的人性價值,其實才是最強的控訴。

今天以兩部德國電影《十一月的孩子》、《白色緞帶》,續說兩個命運交錯的故事~

《十一月的孩子》

開場就在寒冬中裸泳、喜歡用二戰軍用哈雷摩托車載著好友四處穿梭的英嘉,雙十年華、外向、活潑、美麗且勇敢,當校長的外公和外婆撫養她長大,據說母親在河中溺死、父不詳。表面平靜的生活,被突然到訪的作家羅伯特一語推翻!

羅伯特說,在西德,英嘉的母親安娜是他文學課的學生…,殘忍的事實讓她所知的一切完全崩解!母親還活著?為什麼將自己丟在東德?這段被外公外婆刻意冰封的傷心記憶,就如舊日的柏林圍牆,阻隔了英嘉與母親的聯繫;對久已頻臨江郎才盡的羅伯特而言,英嘉的故事是荒謬歷史的珍貴遺產,他在大病初癒後決定加碼下注,讓逼真殘酷成就一部經典小說。

無情的現實人生,逼迫英嘉穿越日耳曼大地,尋訪那些和她生命交關的陌生人,填補遺失空白的生命片段。

年輕導演克利斯蒂安‧施沃喬夫(Christian Schwochow)讓這部關於死亡、謊言、秘密的電影《十一月的孩子》在德國評論界獲得高度讚譽,這是他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也是他的畢業作品,展現大器的敘事風範,唯有電影能結合他在繪畫、音樂、文字、攝影上的熱愛;二十三歲女星安娜‧瑪莉亞‧梅希芝(Anna Maria Muhe)表現搶眼,一人兩角分飾女主角英嘉和母親安娜;導演和女主角都出生於東德,從東西兩德觀點處理歷史創傷,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出色表達他們對於時代與成長的探究與追尋。

東西德因歷史背景相異、統一後反而產生發展上巨大的落差。在柏林圍牆倒塌前,許多人涉險偷渡西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更多年輕人向西發展,昔東德的一切彷彿還抑鬱地留在歷史桎梏中,停滯不前。儘管圍牆已被拆除,許多德國人的心中就如電影中人一樣、仍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心牆,抱著遺憾和傷痛度過大半生。一道牆,阻隔了許多生命的生離死別,對許多像英嘉這樣的孩子來說,最刺痛人心的,莫過於被所愛的人謊言以對。

歷史的錯誤,構成了無數無辜小人物多少的傷感無奈,這份責任由誰能擔?我們又能從類似這樣的故事中,得到多少自省與救贖?

《白色緞帶》

《白色緞帶》像是一部精緻的白色恐怖舊案,由德國與奧地利、法國以及義大利等四國聯合拍攝的電影,也是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從影四十年來的登峰極品,電影不但較他過去令人震懾的《鋼琴教師》和《隱藏攝影機》等作品格局更為宏大,主題並直揭歐陸曾發生的最大災禍,根源就在教育與制度,電影以古喻今,非但寓意深遠,更讓人看得一身冷汗!

影片的選角特殊,除了第一人稱的教師及其未婚妻面部線條尚稱正常,其餘每一張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面孔都有一股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或者是壓迫別人(醫生、牧師、管家、未婚妻之父)、或者是被別人壓迫(妻子、情婦、助理、兒女們)、壓抑與被壓抑、冷漠無情與殘忍,最不能忘記牧師如何假宗教的大帽與神聖,對孩子們施以心理極刑般的教育。

透過一名曾在一個德國鄉村教書的老師自敘,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四年間,這個鄉村發生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劇情環繞在這名老師和他的女友,以及男爵、雇農、牧師、醫生、寡婦及一群令人驚悚詭異的孩子們之間;剛開始,這些事都像是意外:有個農夫妻子,意外從腐朽地板墜樓死亡;醫生騎馬時也被繩索絆倒,墜地重傷…。接著,愈來愈多詭異的事接連發生:是誰故意將窗子打開,讓初生嬰孩在刺骨寒風中受凍?是誰惡作劇,剖開一個個快收成的包心菜?是誰輪番綑綁、鞭打男爵和寡婦的兒子?又是誰縱火燒了穀倉,迫使絕望的農夫上吊自殺?

村裡人心惶惶,究竟兇手是誰?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他們又為什麼要這麼做?正考慮要結婚的老師,發現學生愈來愈難駕馭,但當他抽絲剝繭、想解開這一連串謎團時,得到的答案卻更令他震驚,深具人性及議題的探討空間。

孩子晚歸,你知道嚴厲的牧師父親如何懲罰?全家連坐不准吃晚餐、不准孩子親他手說晚安—「因你有不潔的靈魂!」,隔日拿家法鞭笞長女長子各十下,令驚恐又傷心膽怯的母親作白色絲帶、綁在他們的手臂上昭告天下「我的靈魂待洗滌」,直到父親認為他們的靈魂潔淨為止。

有著天使般臉龐的幼子,怯懦懦敲門跟牧師父親對話,問說撿到一隻受傷的鳥,想要醫他的傷可以嗎?「你媽怎說?」母親說要問爸爸。「你知道這要負很大的生命責任?」知道。「傷好了要讓牠回到大自然,因牠自由慣了,可不像我一直養在籠中的寵物皮皮…你能答應做到?」可以。「那現在為他打理一個鳥籠吧!」

結果,姊姊為報復牧師老爸的高壓手段,殺害寵鳥皮皮並擺成十字架,牧師頻臨崩潰,幼子獻上自己療好傷的愛鳥,將牠關入父親的空鳥籠中取代皮皮,父親欣慰地接受。這靜靜緩緩鋪陳的小事端,就是片中一個「不寒而慄」代表。男爵夫人說得好:「我要離開,是因為我不要我的三個孩子在扭曲、壓抑、恐怖、暴力的這裡長大!」有條件者有選擇離開的權力與能力,但農奴們呢?

片中這群深受農奴制度和虛偽道德教育壓抑扭曲的孩子們,被暗示長大後紛紛投效納粹,終於造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恐怖迫害,觀點全新且針針見血!不同於過去,漢內克這次收歛了從前駭人的拍攝手法,以一段迷人的鄉村初戀覆蓋敘事主軸,逐步帶出對人性、教育及歷史的反芻與反省。

《白色緞帶》榮獲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特別獎,以及法國「教育部獎」等四項大獎,入圍年底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競賽,代表德國角逐二○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容我留住我所愛,就從這兒開始,有的被拍出,也有的被寫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齊邦媛的《巨流河》、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都是遺憾。


十一月的孩子November Child:http://www.novemberkind.net/(佳映)
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http://thewhiteribbon.swtwn.com/(海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