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今天是「國際兒童人權日」,兒福聯盟昨天公布調查結果指出,三成偏鄉孩子落入「低所得家庭」,比一般兒童多出近兩倍。且無論在偏鄉或都會,「宅童化」愈來愈普遍。
教育部九十七學年度統計,偏遠地區國小學童人數約七萬人。兒福聯盟昨天公布「二○○九台灣兒童人權城鄉差距報告」,發現偏鄉兒童「隔代教養」比率約一成,平均每十個學童就有一個是由祖父母教養,是一般家庭的三倍。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高達六成的偏鄉孩子學習資源較匱乏,不少人家中沒書桌、電腦,也沒可以安靜念書的空間,且偏鄉家庭的經濟也出現困境。調查指出,有三成偏鄉孩子落入「低所得家庭」,逾半數沒有自己的房間,甚至還會面對上門討債的威脅。
王育敏說,有超過兩成的孩子覺得父母常忙於工作而無暇陪伴自己,甚至有超過四成的孩子每周和父母同桌吃飯的天數少於五天,親子關係恐疏離。
調查發現,無論是偏鄉、都會或一般兒童,有三成五的孩子放假時,每天看電視超過五小時,高達五成的孩子抱怨「好玩的地方愈來愈少」。八成都會兒童一年出遊兩次以上,一成偏鄉學童整年都沒有出遊機會。
王育敏表示,教育部分配給大專院校的經費逐年上升,小學經費卻下降,跟國際比較,台灣平均每個小學生得到的教育經費,不到瑞典的三分之一,還落後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