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前部長鄭瑞城曾承諾大學指考不會再「學測綁指考」,但明年大考簡章還有三十七校一百四十一系組,把學測成績當檢定門檻,其中有三十校一百一十二系組重複採計,對學測失常學生極不公平。
我認為,「學測綁指考」應該討論。學測、指考性質不同,存在許多差異,學測成績作為大學甄選與繁星方案主要依據,指考成績是分發入學依據,就考試內容與範圍而言,學測遠不及於指考,若「學測綁指考」就混淆了兩個考試制度的目的與需求。
此外,就測驗原理來說,兩種考試信度與效度也不同,因此,重複使用某一種考試的結果,不但不宜,而且違反專業倫理;何況,「學測綁指考」更會擴大學測成績的影響力,使因家庭變故、生病等因素表現失常的學生,處於連續挫敗,落入惡性循環,等於抹煞在指考後來居上學生的努力與付出,變相地給予「懲罰」。
所以,「學測綁指考」不僅違反專業倫理,也無法激勵學生迎頭趕上,可謂百害無一利。
考試的公平性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象徵,大家有深切的要求與期待,因此制度除必須公平、公正、公開外,也要達到實質正義,讓大家「相信」透過適當篩選機制,能讓真正符合資格的學生進入大學。
但「學測綁指考」恐怕無法達到這些要求與期待,不僅對學生是非常大的傷害,更是追求進步的社會的阻礙。
此外,更重要的是因教育部長更迭,政策就無法延續,所造成的政策斷層,百姓會質疑政府的誠信。
張凱惠(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