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時,我讀的是所謂的「升學班」,每天反覆進行的活動是上課、考試、念書、寫作業,還有接受各科老師「以愛之名」的體罰;身心常有的感受除了胃痛、疲憊外,還有緊張和壓抑。
某天下課,好友興奮地給我一張手抄的歌詞,並輕輕哼唱起來,「我推開窗門,迎向風中的一個早晨…看日落月昇,看黎明黃昏,看風兒吹過每個早晨…」彷彿仙女的魔棒一揮,我灰黯的心情隨著歌曲的流洩,而一點一點的著上色彩。
這首《風中的早晨》開啟了我生活中的另一扇窗,當功課多得寫不完或成績未達標準被罰時,心中的微風會吹起,讓我能沉靜下來面對;大清早趕上學時,我想像著也許會遇到某個男生柔情的眼神;當熬夜K書到天明時,我可轉換心情,欣賞將升起的朝陽,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振作精神,迎接又一個風中的早晨。
這就是當時流行的「校園民歌」,很多好歌陸續出現,像《微風往事》、《浮雲遊子》、《小茉莉》等,我和好友們課餘便聚在一起,偷偷的討論著民歌,雖然填鴨式的學習生活依舊,老師的鞭子也沒休息過,但我們幾個頭頂西瓜皮髮型,鼻上架著近視眼鏡,臉上還冒著青春痘的小女生們,因著民歌,有了作夢的空間;生活雖被箝制,但年輕的心卻仍鮮活的跳動著,對未來充滿想望。就這樣有淚有笑地熬過國中三年,我們也分別考上差強人意的學校,展開另一段海闊天空的青春歲月。
距第一次接觸民歌後的二十五年,我和朋友相約去聽民歌演唱會。當《木棉道》、《拜訪春天》、《季節雨》歌聲響起,全場聽眾紛紛唱和,也許彼此間並不認識,但乘著歌聲的翅膀,大家重回那同樣經歷過,或稚嫩或熱情澎湃的年代。
演唱會尾聲熟悉的《散場電影》,竟讓我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撲簌簌地流了下來,這一路走來,從揮別國中牢籠後的自由滋味、初嘗失戀的苦澀、考上大學的狂喜、剛步入婚姻的忐忑、為人母的激動…,一時之間各種回憶湧上心頭,讓我百感交集,不能自己。
每個動人的時刻,雖會如「散場電影」般成為過去,但未來還有更多的電影開演,內容會變,不變的是它的獨特,正如「校園民歌」曾為我彩繪青春,豐富生活,縱然民歌的時代已過去,這段「戀曲」帶給我的感動,卻會一直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