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將沉重的資料和硬體丟到九霄「雲」外的新科技生活,科技遠景讓人無限期盼,但換個角度看,這也代表原屬個人的資料必須交由別人來保管,引發「資訊壟斷」的疑慮。
「就像以前微軟霸占了全球的作業系統軟體市場,以後雲端資訊中心服務萬一也被極少數有資本、有能力的大廠掌控,就可能發生壟斷情形。」鄭卜壬表示,到時候消費者的選擇反而變少,廠商也可能任意抬價、造成服務品質或消費權益受損。
最糟的是,掌握大筆個資的廠商若心生不軌,也有可能將消費者資訊轉售給特定利益團體牟利,像是亟欲了解選民意向的政黨、詐騙集團等;此外,個人的數位化資料未來都放在少數超級電腦資料庫裡,是否會讓駭客或病毒攻擊的目標更趨明顯,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鄭卜壬建議,不管數位資訊科技如何發展,使用者和消費者還是要有資料備分觀念,避免讓有心人士有機可趁,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最好方式。
除了擔心「資料外洩」、「駭客入侵」外,更讓人擔憂的是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也有同感,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可以帶來進步方便,但也可能為大自然帶來破壞與生態失衡。
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人類不斷追求科技的「更上一層樓」,卻造成生態環境汙染問題的「每況愈下」,透過網際網路查詢資訊雖然方便快捷,但其實我們每按一次搜尋鍵就要多耗費電力與能源,尤其科技發展往往只有利於先進國家,但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的「苦果」卻常常是由未開發國家的「環境災民」來承擔,如何在科技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點,也是我們在追逐科技的日新月異時,所應該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