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近來成為網路上的當紅炸子雞,然而究竟什麼是雲端運算呢?很多人只聞其名、不知其實!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吳毅成表示,簡單來說,雲端運算的「雲」,就是指網際網路。過去,應用軟體都得先安裝在電腦上,未來透過雲端運算,軟體使用者不一定要有軟體,只要有電腦、網路線及網路瀏覽器,就可隨時存取應用軟體,進行相關作業。
事實上,雲端運算概念很早就已出現在網路世界中,只是當時還沒像現在大紅大紫。多年前,「甲骨文」創辦人賴瑞‧艾利森就已早一步看到未來遠景,曾說過有關雲端運算的類似概念,當時他提到未來網路使用者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執行應用軟體,因此所有電腦硬體配備也將跟著「化繁為簡」。一方面可以方便使用者隨時隨地使用,亦可大幅降低企業在資訊領域的開銷。
而雲端運算不只帶來便利,更帶來無限商機。有業者推估,在2014年前,運用網雲端運算的營收將可望突破140億美元。
「雲端運算技術的運用,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鄭卜壬表示,雲端是一個嶄新的科技概念,但相關的技術其實目前都已能夠應用,因此只是「新瓶裝舊酒」,但這「新瓶」,卻可能造成資訊科技產業的進一步整合,以及科技消費習慣的大幅度改變。
簡而言之,雲端科技就是把所有的數位化資訊都放到由超級電腦組成的資料中心裡儲存,這些超級電腦資料庫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可取代所有個人電腦的計算功能;使用者有需要時,再透過接收器連接網路和「雲端」上的資料庫,擷取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即可。
「未來隨著雲端科技的發展,接收器將會愈來愈輕巧、方便,容易攜帶和使用,如手機、衛星導航(GPS)接收器,功能會愈趨多元而齊備。」鄭卜壬指出,大多數使用者和消費者都會期望「一機抵萬機」,不用再揹著筆記型電腦趴趴走、能獲取的數位資源反而更多,但必須犧牲接收器的運算和資訊儲存能力。
此外,對IT(資訊科技)產業整體而言,雲端代表的可能是服務項目的統合貫通,未來包括基礎通路硬體設施、資訊流通和傳布平台,以及軟體供應,還有細部的備分、傳輸、分散或平行計算技術,都將進一步納入雲端體系,成為結構緊密的知識和資訊整合性服務產業。
「Google、微軟都很積極在針對雲端的應用做布局,我本身做的就是搜尋引擎的研究,很了解他們的想法。」鄭卜壬表示,入口和搜尋網站業者目前仍倚重廣告收入,但他們掌握網路技術和本身品牌號召力的優勢,很有可能搶得未來雲端資料庫服務的市場先機。
舉例而言,原本每個人必須花費三萬元購買個人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但未來每一個人可能只需花一萬元購買手機和小筆電,其他的差額則將付予提供雲端服務的IT廠商,甚至會更便宜。
鄭卜壬強調,雲端的相關概念並不是新玩意兒,只是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還沒平民化、普遍化,「我現在用的HTC手機,就很符合雲端最下游資訊載體的條件了,但要價並不便宜,背後的資料庫也尚未建立齊全。」此外,一般人對網路和資訊的使用,還有免費使用、分享的刻板印象,未來業者想全面打開「資訊處理、儲存代理服務」市場大門,顯然還有一段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