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認為,從國際競爭角度,台灣高等教育不能再封閉,提出「開設全英語學程」構想,希望吸引大陸、東南亞、中美洲的好學生來台就讀,與國際接軌,增加台灣的競爭力;政大教授陳超明表示,英文只是教學工具,應以頂尖科技、專業學程來吸引外籍學生。
的確,世界各國學生到美國留學,並非去拿英文學位,而是要去學專業,尤其是科技方面,台灣有什麼頂尖科技、專業學程,能吸引外國學生?

全英語授課討論已久,這種作法在非英語系國家也日漸增多,英國去年研究發現,非英語系的歐洲國家,至少有四千兩百種課程用英語授課,數量是七年前的三倍。
英國對此憂心忡忡,因為再也無法以英語教學的學位當成賣點,但認為,非英語系國家的大學雖轉換語言教學,不表示他們有足夠基礎,能配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這倒是符合陳超明的說法,他指出,不是到美國、英國留學過,就能以英文授課,口說英語與論述的學術英文完全不同,授課需要專業的英語能力,應該要接受相當程度的訓練。
可以想像,一個來台灣讀博士的外國學生,待了四、五年,回國後就能以中文授課?他們也許能聽、能講、能閱讀中文,但學術專業的中文,行嗎?台灣留學過的大學教授亦然,筆者當年在研究所的同學,有些目前在大學任教,他們坦承以英語教學,不是那麼容易。
其次,當大學採用全英語教學,本地學生有無能力接受
?台灣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稍好,但聽力、說與寫皆不及格,不要說上大學接受全英語教學,即使出國留學,可能還要先讀語言課程。
荷蘭就有學生抱怨,教授用英語講課,無法像使用荷蘭文授課,常說笑話和雙關語;瑞典調查,在英語授課的課堂上,母語非英語的學生較不願意發問與回答問題,而學生作筆記時,都將心力放在如何寫好英文,而不是了解內容。
採用全英語教學值得鼓勵,但仍需要有培養人才的配套措施,及具備頂尖科技、專業的學程,才能吸引外籍好學生。
高津(北縣汐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