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雜誌》公布二○○六年「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小朋友的整體幸福指數為百分之七十九,比去年提高百分之零點五;而讓小朋友覺得幸福的原因,高居第一位的是「媽媽的愛」,其次是「溫暖的家」,第三位則是「父母帶自己出去玩」。
剛進浴室正要洗澡,就聽到大兒子回家開門的聲音;這個大四的男生一面脫鞋,一面對著坐在客廳看書的爸爸大聲嚷嚷:「媽媽呢?媽媽回來了沒?」
當知道我正在淋浴,就大剌剌敲門、衝進浴室,隔著淋浴間的拉門,開心的大聲報告:「媽,我們系上今晚的英語話劇公演,太成功、太棒了……。」
入睡前,爸爸帶著笑鑽進被窩說:「欸,你有沒有發現?哥哥都快大學畢業了,還像個小孩一樣,只要在學校發生什麼好事,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媽媽分享,想得到大人的誇獎呢!」
「是啊,這就是『家』嘛!讓孩子可以把最得意、最痛苦的事,都毫不掩飾地跟我們說,以得到安慰和鼓勵,這不就是大人該做的嗎?」
給孩子幸福的氣氛
咱家兒子的稚氣行為,讓我們這對癡心父母都頗感快慰;因為,比起一些孩子啥事都矇著父母,親子溝通幾近無話可說的家庭,咱家算是「足堪告慰」了。
這也讓我想到《講義雜誌》最新完成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這份調查已經進行六年了,每一年我都盯著看公布的結果,一方面瞭解在孩子心目中,到底什麼是真正讓他們覺得快樂、幸福的原因,而不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一方面則是拿來作為「檢視表」,檢查自己有沒有提供給孩子一個幸福成長的環境。
可不是嗎?我們生養子女,最基本該做到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安全、溫暖的幸福環境;《講義雜誌》每年持續做「小朋友幸福大調查」,不就是在提醒我們大人應該做好這件最基本的事嗎?我絕對相信,只要孩子覺得不幸福,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國家,也會覺得不幸福。
呼,好家在,今年公布讓小朋友覺得幸福的前三項原因,咱家似乎都做到耶!不過,即使有此自省,我和孩子的爸還是互相提醒,要隨著他們年齡的成長,不斷調整腳步;既不能給太多愛,寵壞他們,也不能因為他們長大、各自離巢,親子關係就變得疏遠、冷淡。
愛他 也要學會放手
譬如,「媽媽的愛」不能一成不變。我接觸到一些媽媽,似乎老是忘了孩子會長大這件事,小學時無時無刻的噓寒問暖,到了國中、高中,甚至大學,方式都沒變,搞得孩子被愛得壓力好大,私下對我抱怨:「我快窒息了!要不是現在沒有經濟能力,我早就搬出去住了!」
而做媽媽的也十分不好受,一直搞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愛孩子,孩子卻一點都不體恤,讓媽媽淚眼汪汪的問:「我那麼愛你們,難道錯了?」
媽媽的愛當然沒有錯,但要愛對方法,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愛他們,這種愛才有效用。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已經是大學生了,晚上和同學討論功課之後,要去吃個宵夜再回家,只需問清楚孩子和誰在一起、去哪裡,提醒他不要超過捷運或公車收班的時間,就不要再嘮叨了;如果是女孩,最多問她有沒有人送她回來,或需不需要大人去接,不必要求他或她一定得在九點以前回家。
當我們的關心和提醒,都已經清楚表達,就支持孩子的自由選擇,以及相信他們照顧自己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