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委託學者對國內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多數學生認為考試分發,是最符合公平、合理的入學管道,勝於甄選入學。筆者對結果並不意外,但為何如此,值得思考。
目前多元入學方案有考試分發、個人申請、學校推薦(與前者合稱為甄選)與繁星計畫四種,以考試分發為大宗,約占六成,其次為甄選,最少的是繁星計畫,不過,甄選入學比例逐年提高,甚至清大、交大等頂尖大學,打算明年將甄選入學比例上限提高到六成,對大學入學機制影響甚巨。
目前甄選入學或是繁星計畫最為詬病的是,不但未能拉近城鄉差距,甚至擴大了差距;另外,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出現了階層化情形,也就是說,家庭社經條件好的孩子,較容易透過甄選、繁星計畫入學。
這種情形就某種程度而言,違反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希望透過多元取才,篩選適合學生入學的旨意,亦擴大了教育不公平現象,不利社會向上流動,最重要的是,可能讓一些處於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不利的學生,延續上一代的弱勢。
再者,對減少補習、減輕課業壓力及升學競爭、促進教學正常化、縮減大學與高中排名等,不僅沒有發揮作用,反而造成反效果,讓教育改革的努力付諸流水,而且招致惡名,讓人質疑改革工作是否要繼續?
況且公平性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難怪學生與家長希望恢復「聯考」的聲音此起彼落。
既然大家對甄選入學或繁星計畫的公平性質疑,因此需要重新建立制度,以達到公平、公正、公開,讓大家「相信」透過適當篩選機制,能讓真正符合資格的學生進入大學,特別是對一些弱勢學生,應擴大他們教育均等機會。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