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宣示拚治安後,教育部規定學校本月起,要上網填報校園安全調查表,國小每月、國中每天、高中職每周填報一次,且教育部在測試校園安全回報機制時,同一事件分別透過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傳真三個管道,要求校方接獲通知後,以「最速件」回覆,讓校長疲於奔命。
教育部此一措施,是在測試各校發生校園安全事件時的通報速度,並要求有缺失的學校改進,期將校園傷害減到最低,雖然立意良善,但將重點置於通報速度,有過於狹隘之嫌。
首先,當發生校園安全事件時,學校通報的對象不只是教育部,尚包括社會局、警察局等,只通報教育部與實際狀況不符,而且通報只是事後補救工作,未將狀況設定在事前防範,是本末倒置。
其次,僅將校園事件置於治安,忽略了其他的成因。據教育部對校園死亡人數統計,從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一日到九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暴力與偏差行為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只占百分之一,而最高比例的是意外和疾病,其中以意外事件為最大宗
;今年四月立委盧秀燕在教育委員會指出,上學年度全台國中、小學生死亡人數超過六百人,其中不少是校園設施不當造成的意外,甚至還說當軍人、警察都沒有這麼危險。
因此,教育部應重視的是校園意外事件的防範,勿讓校園防護流於形式,確保校園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