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最近出了一本書《後五十歲的選擇》,談到戰後嬰兒潮這一代得天獨厚,他們有能力買房子時,正逢世界經濟起飛,二、三十年後的今天,貸款若非早已繳清,不然就是數度易手,賺了不少價差,如今無債一身輕,可以安然養老。
亞伯特夫妻正是這類幸運銀髮族,他倆早年赴美留學,一輩子從事公職,克勤克儉,退休後,每月仍有將近台幣三十萬元的退休金可領,保險也因年輕時安排得宜,現在不用繳錢也可安享福利
;兩個兒子學有所成,都有良好工作與幸福家庭,兩老一年中就前往美東住家住一陣,西岸、上海各住一陣探望兒孫,再在台北老家住一陣子,和兄弟、老友敘敘舊。
亞伯特夫婦現在發愁的不是怎麼工作,而是怎麼玩才新鮮、盡興,前一陣子他們去了土耳其伊斯坦堡,後來聽說去了埃及,今夏在台北他們兄弟家中聚餐時,夫妻倆興致勃勃在網路上預購機票,準備趁秋高氣爽到上海賞菊、啖蟹、尋友、探勝,痛快一番。
對於老一輩愛出國旅遊,有些晚輩覺得老人家只要有體力,在跟團出遊有人照顧的情況下,父母親有這份快意,又能一償年輕時,未能外出看世界的夙願,是件美事;更有子女為善盡孝心,一起負擔父母親旅遊的費用。
但是我也看過有些晚輩,居然因為父親要把退休金花在環遊世界上,鬧到父子失和;做兒子的完全不能接受父母一路玩到老的主意,更害怕萬一將來父母有個住院長期臥病的需求時,以自己不夠豐厚的薪水,能支撐多久?搞不好屆時還要擔個不孝的罪名。
大前研一認為,現代人不要存養兒防老的念頭,老一輩也不要讓子女有接收遺產的期待,最好在過世前,把自己的錢花在使自己快樂上就好;不過萬一錢花光了,人還沒走怎麼辦?金融海嘯以後,年輕人日子都不好過,賺得少做得苦,有些人還回頭住到老家來,被按上「啃老族」的不堪頭銜。
最近有許多新聞,都和企業主身後子女爭產有關。如果做父母的人生重心都放在爭利賺錢,而忽略了對子女的愛和關心,也許不要等到身後,只要老邁不能自己生活,平時就受到「利益高過一切」身教言教的子女,很容易就興起爭產的行動。人是自己思想的產物,平時怎麼教兒女思考,臨事就是什麼反應,深一層思考,也許他們是太肖,稱不上是逆倫的不肖。
這樣說來,人生在世,能一路玩到老,還真要諸緣具備的有福之人才能夠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