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位華裔內閣、勞工部前部長趙小蘭日前來台,應邀在台大演講。她指出,亞洲社會重視聆聽,美國則重口語溝通,台灣學生在美國不要害怕「插話」,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有機會出頭。她解釋,「插話」不是任意打斷別人講話,而是美國人習慣有意見就發言,不會覺得插話不禮貌,甚至認為要得到人們的尊敬,就是要把想法說出來。

如何插話,確實困擾台灣留學生,趙小蘭所說「聆聽」的文化因素,包括我們熟知的「小孩子有耳無嘴」,大人不鼓勵小孩插嘴、表達意見,只要聽就好了;學校教育方面,雖有改善,但仍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這造成學生從小被制約成習慣「聆聽」。
文化人類學者研究,中國人是好面子的民族,許多人總擔心自己的疑問很「呆」、不夠「高明」,而怯於提問、表達看法。外國老師也普遍認為,中國學生較被動,甚至沉默。
當然,英語不夠「輪轉」也影響台灣留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別說「插話」了,因為他們無法掌握英語的停頓和話題交接時機。
美國人的插話,不只是文化使然,甚至在教學中都有訓練;以插話方式來獲得「話輪」的語言行為,他們稱為「搶接話輪」。
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英語中的插話是一種頻繁的語言行為,人們也會尋找合適的時機插話。插話者會採取多種策略,來獲取插話的成功。
插話之所以重要,在於取得「說話的優先權」,若插話後仍能繼續說話,表示已取得說話優先權。反之,若插話不久即終止說話,由原說話者繼續說下去,則是失敗的插話。
這樣的文化差異,也可以用於談判。譬如這次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的談判,若我們的談判代表只是「聆聽」,而不插話,將很難取得談話的主導權,當然只有一路「挨打」,談不出有益我方的結果。
鼓勵台灣學生勇於插話,當然不意味「隨便插話」,而是要注意「話題的交接時機」,台灣已有大學設立「口語傳播系」,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多引進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廣泛教育我們的孩子。
陳菽真(嘉義縣/英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