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中,容易牽動過去潛藏的煩惱,若不能識知其相貌,就容易再造惡業;如不修止觀,更會增長惡業,墮入黑暗的深坑,無法解脫。因此,必須觀煩惱境,以破除煩惱障。觀煩惱境,分成四項:一、簡略說明煩惱相,二、說明煩惱發相及其生起的因緣,三、說明對治煩惱的方法,四、如何於煩惱境修習止觀。
一、煩惱相的說明
(一)什麼是煩惱
煩惱是使人昏煩之法,會惱亂吾人的心神。又,煩惱(三毒)會亂心,使人煩燥,令心神憂惱。即是所謂的見思二惑,有利、鈍的分別。先說明見惑、思惑的區別:
見惑,為見道所要斷除的煩惱。小乘說三界見惑共有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其中貪、瞋、痴、慢四種惑與思惑相通。
八十八者,於一切煩惱中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其餘皆稱隨惑。
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是迷於「理」而起的煩惱,其性極猛利,故稱「五利使」。貪、瞋、痴、慢、疑等五者,是迷於「事」而起的煩惱,推求之性鈍拙,故稱「五鈍使」。此五鈍使與思惑(以貪、瞋、痴、慢、疑五鈍使為主體,三界共有八十一品)的內容是相通的。這十惑的利鈍之別,乃一般的分法。
從修觀的角度來說,未發禪定的時候,雖有世間的世智辯聰,但對出世間的(智慧)見解薄弱,於十種的煩惱(五利使與五鈍使)的了知,都屬於鈍。假使因為禪定而引發出世間見解,見心猛盛,對於十種煩惱,都能感受了知,皆屬於利。
又,有兩種學人:一人體會一切法的意義,論諍心非常強;一人是理解語言的意思,論諍心則弱。依語言要發禪定是不可能的。體得一切法,引發禪定之後,而生起見惑,即第七「諸見境」所要觀照的;此定發起時,生起煩惱,此為「煩惱境」觀照的內容。
仔細分析五利使、五鈍使,總有八萬四千煩惱;從類別可分為: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等四分。此四分皆會障礙禪定。(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