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閎綜合外電報導】中國新疆克孜爾龜茲石窟研究所所長陳世良,中旬在該院發表推翻德國學者觀點的學術成果,並出版《王徵龜茲壁畫臨本》一書。他表示,龜茲研究史上有兩大盛事,一為一九九四年紀念鳩摩羅什一千六百五十周年誕辰盛會,以及龜茲石窟研究論文集的出版。
德國科倫威德爾等人於一九○四年,在中國新疆克孜爾發現龜茲石窟後,一年間帶走三百多平公尺的壁畫,認為龜茲石窟年代在西元五至八世紀之間,以七世紀為斷代,劃分成兩種風格。距今一個多世紀以來,學術界普遍皆接受此觀點。
三十四歲的王徵任教於新疆師大美術學院,兼任中亞美術學院,一九九三至二○○二年,他以九年時間在龜茲石窟臨摹六百餘幅壁畫,從佛像袈裟年代的不同類型、供養人的各造型表情,經過重繪這些微小差異,得出震驚學界也改變歷史的結論:龜茲石窟風格有八大類型,他並指出,龜茲石窟的年代應在西元四至十二世紀之間。
王徵將德國學者的第一種風格劃分為兩種類型,年代確立在四至六世紀;另將第二種風格中的壁畫(也是數量最大的一批)細分成六種類型,年代確立於六至九世紀;該劃分解決先前龜茲研究者的眾多疑惑。
龜茲(今庫車)是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西元初就初具規模,其石窟是中國眾石窟藝術中開鑿最早的,為中國石窟藝術先導,它包括克孜爾、庫木吐拉、森木塞姆等六個主要石窟群;其中,克孜爾石窟建於西元初年前後,是最早、也是現存最大規模,已編號洞窟多達二百三十六個。
龜茲石窟中有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一百五十多種(克孜爾石窟占一百三十五種),如:兔王焚身供養婆羅門、摩河薩陲王子捨身飼虎等;因緣故事畫有上千幅、一百餘種;佛傳故事畫包括佛陀八相圖等,以及供養故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