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每兩人就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公布研究結果,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在除去幽門螺旋桿菌後,可有效減少三成胃癌發生率,且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時間愈早,效果愈好。 研究還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反而是保護因子,跟健康人相比,胃癌罹患率少了三成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說,這類患者胃酸分泌較多,幽門螺旋桿菌不易存活,胃癌發生率跟著下降。
林肇堂表示,幽門螺旋桿菌又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發生有關。過去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相關研究僅限於動物實驗,這次國內大型追蹤研究,第一次在人類身上證明只要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就能夠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
這項研究由國衛院及台大醫院、義守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研究團隊,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針對八萬多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
結果發現,胃潰瘍患者罹患胃癌的機會較高,如果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後,罹患胃癌的危險性則會明顯減少。
台中榮總胃腸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說,研究發現,不論年齡、性別跟潰瘍的發生位置,只要是在消化性潰瘍住院後一年內根除病菌,跟住院後一年才根除的患者相比,胃癌發生率少了三成。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今年八月的《消化學期刊》,受到國際醫界矚目。林肇堂強調,這項成果未來會改變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範圍與胃癌的預防策略。